一、 听一段录音,听后填写表格。
(一个学生与一个办公室老师的电话录音)
学生:老师,您好!听说学校要开一个太极拳班,是真的吗?
老师:是真的。你想参加吗?
学生:我对太极拳很有兴趣。这个班每天都上课吗?
老师:不是。每星期的星期二、星期四下午,4点到5点。
学生:我现在可以报名吗?
老师:星期三开始报名。
学生:学费多少?
老师:这是免费的。
填写表格:
太极拳班
上课时间报名时间学费
二、 学生A今天没有来学校,但是他希望了解学校关于太极拳班的通知内容。他打电话给同学B。
学生A询问同学B有关问题,并记录下来(见下表)。
学生B看通知,回答学生A的问题。
通知
太极拳学习班7月27日开始,8月14日结束。每星期一、三、五下午4:15—5:45。
7月27日上午8:00—11:30 在留学生办公室报名。
留学生办公室
1998年7月22日
太极拳学习班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上课时间报名时间
三、 教师讲评。
三、 从3P模式到任务型教学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任务型教学”(指基于任务的教学)和“3P模式”,可以看到两者至少有以下区别:
1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习某个语言形式还是完成特定的任务。3P模式在教学语言形式的时候,目的就是学习这些形式,而任务型教学的准备阶段尽管也有类似教学语言形式的过程,但是学习这些语言形式是与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完成任务这一核心展开的,也就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
2 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完成任务的辅助者。任务型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是以帮助学生准备任务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传授知识的身份出现的。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
3 从实施过程来看,如上所述,3P模式分为“展示—练习—表达”三个阶段,“借助任务”只发生于第三阶段。而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也就是说,“任务”是贯穿始终的。
综上所述,3P 模式把展示、练习、表达明确地区别开来,是先学习语言的用法,再进行语言的使用。任务型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是有明确目标、有意义的活动,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不是不教词汇、语法,只让学生完成任务。它同样遵循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但它是把几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的用法。
尽管借助于任务的3P模式可操作性强,既照顾到形式上的循序渐进,又兼顾到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但是它也有一些问题,如:
按照3P模式,“展示”阶段主要解决输入问题,通过“练习”阶段达到熟练掌握,最后在“表达”,即输出中得到强化,从而实现自动化。这就把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
3P模式过于强调对于离散的形式点的安排和教学。就是把语言分析为语音、词汇、语法、意念、功能等部分,每个部分都由大大小小的单位组成,这些单位按照使用频率、难度等排序(往往是凭一种直觉),以离散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简单地认为教学过程决定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教师教什么,学生自然就学会什么,这不符合语言习得的实际。如前所述,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习得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个语言点(词汇、语法、意念功能)的逐步累积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且,对于某个语言点的习得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表现为锯齿状的、U形的甚至有暂时性的倒退现象。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3P模式和任务型教学,如何把任务的概念引入我们的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思考题:
你主张在传统的3P模式内借助“任务”,还是采用彻底的任务型教学?为什么?
小结
任务型教学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吸收任务教学法的理念,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许,“任务”正是体现“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最合适的教学单位之一,是“结构、功能、文化有机结合”的最佳落脚点之一。但是,如何解决在“任务”框架内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如何解决任务型教学的语言输入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难题。至于任务教学法的详细讨论,就是另外一本书的任务了。
归根到底,教学法的改进,有赖于对于学习规律的研究的深化;对于教学法的评价,取决于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十全十美的教学法是不存在的,语法教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