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任务”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www.Pinwenba.com在介绍任务型教学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任务”。不同的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各不相同,Ellis(2003)把“任务”定义为:
任务是一个活动,它要求学习者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使用语言,并在使用中把重点放在意义上,选择该任务是为了给师生提供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信息。
概括起来,人们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活动是否能被看成“任务”。
(一) 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任务就是做一件事。因此无论是运用语言的活动还是不涉及语言的活动,从刷油漆到问路,都是任务。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当然应该把任务限定在语言活动的范围内。
(二) 教学活动还是现实活动。语言活动包括现实世界的活动,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大部分学者把任务限制在教学活动的范围内。
(三) 以意义为中心还是以形式为中心。教学活动可分为两类:(1)基于意义交流的语言活动;(2)着眼于展示语言形式的活动。有的学者把两者都称为任务,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任务限制在前一种。
(四) 情境真实还是互动真实。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分为两种。(1)有些活动是直接反映、模拟真实世界的活动的,如问路,在饭店点菜等,这是“情境真实”的;(2)而有些活动,如“我说你画”等,带有课堂游戏性质,尽管它们只是“与现实世界有某种联系”,但是其语言行为与现实世界的活动有相似之处(如都涉及意义的交流),因此是“互动真实”的,也可看做任务。
我们认为,广义上说,任务就是现实世界的语言交际活动,这样的任务,可以叫做“目标任务(target task)”。狭义上说,任务是现实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再现,以发展学习者的中介语为目的,这可以叫做“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在本书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把“任务”这一概念限制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活动。非语言手段的活动不是任务,只是“活动”。单纯注重形式训练的学习活动不是任务,只是“操练”。
使用目的语来讨论目的语中某形式特点的课堂互动性活动,以及不具有现实交际意义,但是基于意义交流的课堂互动性活动,也可看作“任务”,严格地说,是“准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完成一个“任务”:
根据上文的界定,请判断一下,下面的各项活动中,哪个是典型的任务,哪个是准任务,哪个只是一般的操练?
(1) 把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他把照相机弄坏了→照相机被他弄坏了。
他把我的自行车借走了。→我的自行车被他借走了。
你把我吓了一跳。→我被你吓了一跳。
他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2) 两个学生一组,学生甲看下边的图,尽可能准确地说给乙听。
学生乙根据甲的叙述把图画出来。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随时问甲。
(3) 看下面的对话,讨论一下这里“了”和“的”用法上的区别(讨论时使用汉语)。
A:你知道吗?他父母亲来了。
B:是吗?他父母亲来了?是什么时候来的?
A:昨天。
B:怎么来的?
A:坐火车来的。
(4) 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布置,进行下面的活动:
学生甲邀请同学乙去他家,把从学校去他家的路线告诉乙。
乙一边听一边把路线画下来,不清楚的地方随时询问对方,最后再向对方确认一遍。
我们认为:
(1) 只是操练,不是任务。
(2) 是不具有情境真实性但具有互动真实性的“准任务”。
(3) 是直接运用目的语讨论语言形式的“准任务”,在讨论中也有意义的交流,有互动,但是运用的是元语言功能。
(4) 是典型的教学任务。
二、 任务的特点
下面我们分别从目标任务和教学任务这两类任务来看任务的特点。
首先来看目标任务。一个目标任务具有以下特点:
1 现实性
(1) 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活动总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即使闲聊,也具有特定的目的——调节人际关系。
(2) 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