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回河南尹,自王允入洛阳之后,积极实施辅朝之政,但收效甚微。
王上公先是收拢洛阳周遭流民,聚万余众于洛都,后向大司马张杨求粮济民,张杨推脱不应,王上公又去书给豫州刺史郭贡,郭贡即派人送来粮草万石以资朝廷。
不及一月,洛阳粮草又告急,王上公二次去书郭贡,郭贡不答渐变无音讯,王上公只得又向河东太守王邑求粮,王邑上书言只愿资助皇帝与百臣,无力出粮给流民。
最终王允遣散了流民,又回归最初的等粮接济,经此一波折,洛阳百臣对朝廷渐显失望,纷纷辞仕归乡。
时杨安殿,刘辩居高台,殿中不复昔日热闹,只剩数十位官员,王允居首列。
“王卿,今日可有陈奏?”刘辩经历了这一年多的变故,整个人消瘦了一整圈,但神采仍在,依旧期许治理国家。
“回禀陛下,司隶校尉黄琬昨日请辞,归乡养居,太常……”
王允罗列了归乡十数人,全是洛阳朝廷的要员。起初的热情已经被现实所磨灭,这些高官宁愿回地方任职,也不愿在洛阳困亡。
“要走便走,朕不留。”刘辩一脸厌恶的回应。
王允见状再言:“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无力统辖百官,老臣提议让司空杨彪总领尚书事。”
“上公也要弃朕而去吗?”刘辩面化大怒,当初王允可是信誓旦旦的说要帮他匡朝宁国。
“老臣不敢,老臣此生只愿追随陛下。”王允的精力已经耗尽,收拢流民的失误让他再也不敢主政洛阳朝堂。
“也罢,那就由杨司空总领尚书事,安汉将军可有异议?”刘辩转而问王越。
“老臣无异议。”王越的心态尤胜刘辩,每日披甲入殿,礼节周全……
五月末,尚书卫觊出函谷关,入河东郡安邑城。
六月初,闻喜裴氏族老到访卫府,二者相邀同去了太守府。
初入府,王邑亲迎庭院。
“裴公,伯儒,快请入堂,邑已备下茶水。”
安邑卫氏,闻喜裴氏并称河东两大名望,即使王邑身为太守,也不敢轻易得罪。
“季国啊!老夫今日叨扰是有要事与你相商。”裴氏族老入席后笑道。
“裴公有事只需吩咐一声,邑定不敢辞。”王邑月前便收到潼关快马入境的消息,如今卫觊又至,他心中已明白了大概。
“季国啊,司隶一地恶狼环伺,河东百姓人人惶恐,不知季国可有安民之策?”裴茂现任长安朝廷九卿,裴氏一族自然也想归属雍帝。
“裴公且放心,河东郡稳如泰山,大司马张杨,大将军韩暹皆为河东屏障,何人敢放肆!”王邑苦心经营河东多年,也不想平白将其送人,至少他要看到长安朝廷的诚意。
“季国兄想得过于安逸了,韩暹草寇出身,性情乖张,一日不喜便会寇犯河东,届时兄长如何做守?
张杨此人摇摆不定,三易其主,昔日跪于於夫罗膝下苟活之人岂能挡住袁绍与黑山军?
今圣主在西,戴甲之士百万,民意臣服,广开仁政,上禀天恩浩荡,下御雍凉二土。且兄长本为汉臣,食君之禄,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