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开发不尽的潜能。有的人能逐渐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挖掘出不易被观察到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能力,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最终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总是觉得自己处处比如别人好,这辈子注定了就此平庸下去了。结果,他们的人生也真的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庸庸碌碌,一无所成。
为什么有如此不同的结局呢?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成就和工作效率往往不甚相同,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身才能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造成的。有的人可以全方位地开发自身的才能,不放过自己每一个的隐性才能,使自己具有多方面的出色能力。比如,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雕塑家,而且还是著名工程师、建筑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有的人虽然在某一方面失败了,但是,他发现了自己在另一方面的隐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这个方面的行家里手;还有的人甚至在自身某些资源残缺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克服重重困难,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那些不曾残缺的资源,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取得巨大的收获。
有人说,一个人越费力去挖掘自己的才能,就越能开发出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做的话,相信一定能够不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效率。在这个方面,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人们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天性,不断发挥潜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开发自己,亦如开发大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大自然有很多奇险的景色,必须历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痛苦,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们在开发自身才能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历经一些困难与挫折,我们一定要坚持,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以至于最后功亏一篑,遗憾终生。
王家石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游褒禅山记》的散文,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段话讲述了他与朋友去游山洞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大致意思是在说在游赏的过程中,进洞越深,看到的景色就越美,但是,由于自己一时懒惰,与别人出了洞,就没有看到好游者所能见到的瑰丽的风景。
开发自己的隐性才能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只有通过一些非凡的努力,坚持自己的志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我们所有的才能。一旦我们的隐性才能被发挥出来,我们将会收益多多,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与外界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