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这首约翰·邓恩的著名诗篇被海明威引用在他的名著《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
不管我们愿意承认与否,尽管我们有能力选择独居于城市或者隐居于山林,我们仍然或多或少地和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联系。
既然如此,难以避免的一件事是,他人会对我们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评价。这些评价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然也可以中性的。对于中性的评价我们还能虚心接受,可负面的评价总是很容易就引起了我们的不良情绪。不得不说,我们都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赏,我们都喜欢听到别人说“你很棒”、“你真的很有这方面的天赋”这类的话。我们都渴望得到社会赞许,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足以证明这一点。
研究人员要求参加这次心理学实验的全部六十名志愿者在试卷上全面详尽地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告诉他们在提交试卷时注意写好自己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因为研究人员会对他们的品行进行评判。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试卷收回。他们发现,几乎全部的志愿者都用了非常多的笔墨重点描述自己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却极尽所能的加以淡化和掩饰,这些缺点在他们的描述下也显得不那么令人讨厌了。
研究人员重新找来了另外六十名志愿者,仍然要求他们在试卷上全面详尽地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研究人员告知他们出于对个人**的保护不需要在提交的试卷上写于自己相关的任何信息。研究人员将收回的试卷逐个进行评判,他们发现,在无记名的试卷上,志愿者关于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叙述更为直接和简洁,尽管可能也存在着对优点的夸大和对缺点的淡化和掩饰,但是却绝对没有第一组志愿者做得那么夸张。
在这两个实验中,志愿者都是随机选取的,实验的条件也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在于最后所提交的试卷是否署名。就是这里的差别,导致了两组志愿者在对优缺点描述时的巨大差别。在记名的情况下,志愿者由于担心受到研究人员的不良评价,对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缺点无限缩小。而不记名的情况下,志愿者没有类似的忧虑——就算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试卷上的回答“劣迹斑斑”,也不会想到是哪个人,更不会评价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
社会规范已经对什么样的态度与行为是社会所提倡的、为他人所称道的进行了规定,而我们为了免受批评和惩罚,或是为了维护尊严、给人留有好的印象而时常否认自己的不被赞许的态度或行为,肯定自己为他人所称道的态度和行为。我们都喜欢获得社会赞许,社会赞许使我们看起来更“好”。
比如我们来到异乡,这里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家乡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可我们非常清楚“入乡随俗”的道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和与人交往,我们努力使自己适应异乡的生活习惯,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很多人在社会赞许面前而变得盲目和自欺欺人。这种人经常是生活的失败者,他们的内心也容易失去平衡。盲目地寻求社会赞许同盲目地否定自己一样,极其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尽管我们都有得到社会赞许的需要,但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下面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
因为别人对你的不以为然而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忧愁和消极;
当别人表示出与你为敌的情感时,便以为是自己受到轻蔑和侮辱;
别人的各种琐事要你来做时无法拒绝,做了之后又怨恨自己;
为了避免他人的冷言冷语而言不由衷;
为了得到赞扬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冒充行家,不懂装懂侃侃而谈;
由于你所尊重的人对你的观点加以反对,便非常闷闷不乐。
我们需要社会赞许,但不要为了得到它而为难自己和生硬地表演着。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我们终究是要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