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帮助孩子适应这个社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的游戏中融入一些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2)给孩子建立认知结构。

    发现学习需要在学习之前通过一定的活动形成一些相关的经验。因此家长们和老师们,可以在孩子学习前,多让孩子进行一些启发式的活动,进行一些相关的学习,帮助孩子建立相关的知觉经验,从而在发现学习上起到促进作用。

    5. 培养孩子学前预习的习惯

    心理观察:知识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实验

    5.1 预习对于学习重要吗?

    预习对于学习重要吗?大部分人都会回答:重要。不过当问到为什么重要,是否确定的时候,那又有多少人能够回答上来。

    从简单的目的入手,预习当然是为了学的更好,也就说预习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不过很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进行学前预习并不是因为确定预习带来的效果,只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传统,大家都这么做,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自己也这么做。

    虽然如此,但是从生活的观察中,人们还是能够在一定的把握确定预习带来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做的相关实验,从他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

    5.2 心理实验:预习的效果

    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在心理学研究中也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都对儿童的学习进行了研究。

    学习其实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学习准备阶段、知识学习阶段、知识巩固运用阶段。除了中间的学习阶段,另外两个阶段也是被教师们反复强调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很好了解,是为了避免遗忘。但是第一个阶段呢,它是否很重要,如果很重要的话,那又是为什么?

    皮连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心理研究比较多,曾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皮连生等在进行儿童学习的相关研究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实验室在在小学一年级中进行。实验的主题是知识背景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学生利用生成表象策略记忆配对词组。即通过在脑海中想象出记忆对象的具体形象进行记忆。配对词组一共A、B两组。A组的动物是被试所熟悉的,B组的动物则是被试不熟悉的。比如说:

    A组:大象—强壮 松鼠—灵巧 狗熊—愚蠢 乌龟—长寿

    B组:猞猁—敏捷 伯劳—凶猛 树獭—迟缓 考拉—可爱

    当然,词组不止这么多。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对A组自己熟悉的动物的配对词组时,能较好地利用生成表象策略,顺利的生成记忆表象,记忆成绩也较好。

    而当被试对B组中自己不熟悉的陌生动物的配对词组进行记忆时,策略应用明显存在困难,记忆效果也较差。

    5.3 实验结论:良好的知识背景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

    皮连生从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学习策略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知识背景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

    这个实验结论,肯定了预习对学习的促进效果,在教育学上意义重大。

    5.4 教育策略:让孩子养成学前预习的好习惯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预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

    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学习时,要有意识的先让孩子为将要学习的东西做准备,铺垫好知识背景,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孩子养成学前预习的好习惯。不过习惯不是一日两日养成的,它需要家长们的耐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家长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很少能够再分出时间去帮助孩子做学前预习,更多的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个辅导班,代替自己帮助孩子学习。

    但是辅导班的老师并不能代替家长,家长们对孩子来说更加的重要,起到的作用也更大,而且辅导班过多,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丧失,不一定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应该相互配合,帮助孩子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前预习习惯。

    6. 让孩子听到你的反馈

    心理观察:反馈实验

    6.1 你的反馈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的时经过舅舅家,那时候刚好是小学生开学的日子。舅舅的小孙子刚好在上幼儿园。那天下午,小侄子回来后兴奋地从书包里翻出一个用橡皮泥做的装着各种“水果”的“果盘”,献宝似的拿给他爷爷奶奶看。舅舅、舅妈当然是高兴地夸了小侄子一通。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做完一件事情后,总是喜欢跑到家长面前,期待的看着父母,希望获得家长的表扬和赞赏。然后当他们得到赞赏后,做这件事情的热情就会更加的高涨。

    从这种现象来看,家长们的反馈对孩子来说似乎是非常的重要。那么究竟家长们的反馈对孩子有多重要,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实验。

    6.2 心理实验:学习反馈实验

    反馈除了在生活中很常见,更容易见到的地方就是在学生学习上。为了研究如何让儿童学得更好,研究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心理学家进行了这么一个实验。

    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做的实验,实验的名字叫反馈效应心理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个班的学生。实验中罗西和亨利把这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学生们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

    每次测验完成后,对三组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

    实验进行8周后,各组的反馈方式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变。对调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这种反馈方式下实验也进行8周。

    结果,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6.3 实验结论:不同的反馈方式对学习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从实验结果,实验者得出结论。

    结论一:不同的反馈方式对学习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结论二:及时反馈的促进作用比远时反馈好,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的促进作用。

    行为主义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6.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反馈的作用?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有效地反馈可以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1)及时向孩子反馈其学习结果。

    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有利于加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孩子努力学习。很多家长和老师在教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忘向孩子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认为孩子的学习情况只要大人知道就行,孩子只需要努力学习。有时候是因为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害怕孩子骄傲自大不敢告知,有时候是因为过于放心,还有时是因为怕伤害到孩子。

    不过,这样的反馈方式是不妥当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这种反馈方式间隔的时间过长,无法让孩子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的结果,难以起到强化的效果。

    因此,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的给孩子反馈。当然在反馈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让孩子既不要丧失信心,也不要过于骄傲,但是却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2)及时向孩子反馈他的行为结果。

    当孩子积极地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及时向孩子反馈你的看法,给孩子一些有益的评价,这样会给孩子的行为带来强化,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尤其是对孩子积极地行为进行及时的积极地肯定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将会受到更好的强化,让孩子愿意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从而能够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肯定。

    当然,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及时的反馈也有利于孩子及时改变,免得养成不良习惯。

    7. 学会正确的表扬孩子

    心理观察:表扬实验

    7.1 怎样表扬才不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肖妈妈的苦恼:听别人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和赞赏,不能给孩子太多的批评,批评容易让孩子养成自卑焦虑的性格,变得退缩。但是我家女儿本来就有点骄傲,我害怕要是继续给孩子表扬的话会然孩子越来越骄傲自满,不利于孩子发展。我该怎么做,有么有一种表扬的方式,既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自信,又可以遏制孩子变得过于骄傲?

    其实把表扬划分的细一点的时候,鼓励与表扬就可以分成很多种,可以因为针对的东西不一样而不同。比如说我可以夸孩子聪明,也可以夸孩子努力,还可以夸孩子有礼貌。

    很多家长都不会明白这几种表扬会有什么不一样,认为不都是表扬吗,不都是在夸孩子吗,难道对孩子而言还会有区别?

    这些表扬对孩子来讲是否是有区别,影响是否一样,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就知道了。

    7.2 心理实验:赛后的表扬

    该实验以儿童学习为背景内容,被试是实验者挑选的学习水平相当的孩子,并被实验者随机分成了两组。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让两组的孩子同时做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学题,简单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获得正确的答案。然后在孩子顺利的答完这道简单的数学题目后,表扬两组孩子。对第一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第二组孩子说:你真努力。

    接着再让两组的孩子同时做较为复杂的、较高难度的数学题。结果,第一组的孩子,也就是曾经被夸奖“你真聪明”的孩子成绩普遍低下。第二组的孩子,即曾经被夸奖“你真努力”的孩子则成绩普遍较高。

    7.3 实验结论:不同的表扬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不同的表扬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表扬的内容会引导孩子的行为按照相应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被表扬“你真聪明”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是非常聪明的,因此变得骄傲自满,导致在做第二次数学测验的时候得到的成绩普遍较低;相对而言,被表扬“你真努力”的孩子则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表扬与认可,所以更加努力已获得更多的表扬与认可,所以在第二次数学测验的时候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成绩。

    7.4 教育策略:表扬时,内容选择要谨慎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表扬的内容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使孩子的行为向相应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谨慎选择表扬的内容。

    从心理学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表扬中不同的内容对孩子的行为有不同的引导,假如表扬孩子的努力,就会把孩子往努力的方向引导,让孩更加的努力;表扬孩子的礼貌,就会把孩子往礼貌的方向引导,孩子就会越来越讲礼貌。

    所以表扬孩子的时候要选对表扬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8. 孩子是怎样学坏的

    心理观察:班杜拉学习实验

    8.1 都是电影惹的祸

    有一次在老家的时候,看到村子里的几个小孩在一起,其中有一个小孩被他们排挤在外。于是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带着那个小孩一起玩。那群小孩子中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对我说:“因为他不够兄弟义气,背叛了我们,所以我们要把他踢出组织。”我很惊讶,也很好奇,问他事情的经过。

    原来,他们一群小孩为了玩游戏,把别人收进杂房的干稻草全都搬了出来,弄得到处都是。后来稻草的主人发现了,就揪着其中一个孩子问,都有谁参与了其中,孩子一一交代了,结果也被自己的朋友给抛弃了。

    其实我所惊讶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在那里讲组织,究竟是谁教他们的,这样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好处,如果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变成小团伙,并且可能会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而犯下一些错误。

    后来当我在父母家发现一堆影碟才想到,那群孩子也许是从电影里学到的。他们也许觉得一群人组成的组织很拉风,很酷,很英雄,所以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组织,并且他们不接受别人的背叛。

    这种类似的学习,班杜拉把它称为观察学习,班杜拉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我们来看看这班杜拉的实验,同时也从中了解一下孩子的观察学习能力有多强。

    8.2 心理实验:挨打的充气娃娃

    阿尔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

    班杜拉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且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内容是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

    实验分为两个时期,在早期的实验中,班杜拉随机选取了两组儿童,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被实验者安排观看成人对充气塑料娃娃进行攻击的情景,攻击行为包括拳打、脚踢等。控制组的儿童则是被安排观看成人平静地玩充气塑料娃娃的情景,毫无攻击行为。

    然后把两组的儿童分别单独带到相似房间里,里面有一个类似的充气塑料娃娃,房间有一面是单向玻璃,实验者通过这面单向玻璃观察儿童在房间里的行为。结果发现,实验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比控制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多得多。

    早期的试验证明了班杜拉所说的观察学习的存在,说明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确实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

    班杜拉为了了解榜样攻击行为的奖惩后果是够会对儿童观察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又进行了后期的实验。

    实验的被试是一些3~6岁的儿童,被实验者分成了3组。三组被试被安排观看一个成年男子(榜样人物)对一个像成人那么大小的充气娃娃做出种种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和拳打脚踢。

    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榜样人物”被另一成年人表扬和奖励,给予果汁与糖果。让第训斥为暴徒。第三组儿童为控制组,只看到“榜样人物”的攻击性行为,没有观看到“榜样人物”的行为结果。

    三组被试的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把儿童留在里面10分钟。实验者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实验者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儿童相比,在他们玩洋娃娃时,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而第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却相当严重。

    8.3 实验结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学到很多东西

    班杜拉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因为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所以观察者本人被间接引起了相应行为的增强。这种别人的行为结果对本人行为的强化就叫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相应的行为得到抑制。因此,班杜拉得出结论。

    结论一: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学到很多东西。

    结论二:强化的结果不一定要出现在观察者本人身上,替代性强化也可以加强儿童的行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论及其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影响一:人们开始关注媒体对孩子的影响,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观看那些暴力性质的英雄主义影片等。

    影响二:社会上开始通过一定的手段树立一些积极的榜样,通过对这些榜样的赞扬和歌颂,对孩子和成年人进行一定的教育。

    8.4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孩子的观察学习?

    从实验的结果与影响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育儿的启示:

    (1)注意孩子的成长环境。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有好有坏。比如说孩子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英雄主义的暴力影片,觉得暴力是一种受追随的、受赞扬的表现,从而变得暴力;孩子可以通过看到成人穿着不干净后受到批评、厌恶,而学会讲卫生。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周围多一点积极向上的榜样,少一点消极的榜样,从而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孩子的行为。

    父母也可以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培养孩子养成积极地行为习惯。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些榜样,让后通过榜样的行为结果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

    如,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并且很喜欢里边的喜羊羊,因此家长就可以通过喜羊羊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当然也要注意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影片为了娱乐,会插进很多的娱乐因素,这些娱乐因素有时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点,要为孩子选择积极的榜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