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茗很失望地走了。
江夏含笑将他送出去,转回来招呼连翘:“把我的铃儿拿出来,咱们也去乡下转转!”
当天,江夏就给朗哥儿留了字条,并将连翘和枝儿等都留下,她只带了南芜、东英两个丫头,穿一身青袍,扮作清秀文士模样,骑了马,一路出了大名府,往山间村庄闲荡过去。
抛开那些事务,离了那种种枷锁,江夏仿佛鸟儿重新插了翅膀,自然要畅快地飞一飞。
也正是离了大名府城,她才了解到,此地还真是有些好去处。譬如女娲补天的补天台;三国北魏时的铜雀台遗址,又有古邺城遗址等等……
补天台啊女娲娘娘什么的也就罢了,说起铜雀台,江夏倒是有些兴趣。还是在现代时候,她可听闻过铜雀台的瓦磨成砚台,就是很有名的铜雀台瓦砚。只不过,‘魏宫之废知几春,期间万事成埃尘。’当年的铜雀台、昭阳宫,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当地在唐时就已经被开垦复耕成了农田。
倒是古邺城,如今的临漳县城里,并不太繁华的街市上,开着好几家铺子,幌子招牌上写着醒目的大字:铜雀台瓦砚。或者魏宫瓦砚。
徐襄几年前倒是得了一块铜雀台瓦砚,长一尺有半,宽八寸,其背隐起‘建安十五年造’六字隶书,甚清劲。刚得了时,徐襄欣喜不已,拿给江夏显摆,给江夏细细地讲解了一番。
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江夏是见过真品的,再看临漳县这些铺子里摆着的各色‘铜雀瓦砚’、‘魏宫瓦砚’、‘昭和瓦砚’,就觉得惨不忍睹了。有的连颜色都不对,更别提其他了。
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儿,没有看到一片‘铜雀台瓦’,倒是让她无意间品尝了当地的大锅羊汤和顶盖烧饼,羊汤浓香解馋,烧饼焦香劲道,搭配着一起吃,更是美味又解馋。
逛过之后,江夏带着两个丫头随意地走过大街小巷,摇晃着手里的铃儿,清脆的铃声伴着脚步,缓缓而行,一天下来,倒也能遇上三五个病人。既然是做铃医,自然就多了许多进门入户的机会……然后,几天后,江夏竟得了两块‘铜雀瓦砚’。即便其中一块只是半片残瓦,却也足够她惊喜了。
铃医的日子自在悠闲,还不时有些小惊喜,这让江夏真的有些乐不思归了。
这一日,江夏主仆三人从临漳县的村子里游荡回到县城,正要回客栈休息呢,迎面遇上一个三十多将近四十岁的中年文士,生的微胖圆脸,蓄着短须,皮肤白净脸色和气,乍一看,像个和气的土财主。
江夏没怎么留意,只跟两个丫头商议着,怎么吃今日得的一只黄羊。
东英兴致勃勃道:“这东西味道是比羊肉好,一半烤,一半黄焖,还可以多点儿肉馅儿,明儿一早吃顿饺子……”
跟江夏时间长了,东英和南芜也不似最初那般寡言,特别是东英,本就有一手不错的厨艺,进了徐府后,不出门的时候,也爱去厨下与枝儿交流切磋厨艺,一手厨艺更是精湛了不少。离开大名府这些日子,除了在外头寻些吃的,在客栈里,都是她来料理饭菜的。
主仆三人正说的热闹,迎面那位中年文士突然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