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怀顾圃中一切井然有序,却不知自家这位二夫人,早已瞧上了东面大房那片院子。只待年后整修完毕,便要举家迁入其中,而今以大房屡遭不幸为由,不过是借此彻底抹去大伯一家的痕迹罢了。
刻意迟迟未报于慈恩堂中的那位知晓,便是他夫妇二人的精心谋划之一。想来,只等尘埃落定,便可将这国公府内的事务,也已尽数被二房握在手中。即便老爷子再有不悦,毕竟是木已成舟,然而二房次子的颜面,却少不得顾及一二,自然是大事化小,不了了之。
此刻两人分了前后,步入曾经是大房的主院睿云堂,不觉目光炯炯,心神俱爽。就连下人们的动作缓慢,也比往日多容忍三分,上前一步挨近自家夫君,笑指着两侧的厢房问道:“可是先将咱们家大小姐接来西厢暂住些日子,好歹叫她们姐妹亲近些,才是最好。”
早在当年获悉了那句传言,阖府上下就不曾有人质疑过,这二房所出的大小姐,不是那大和尚梦中的祥瑞之人。不论别人家是如何作想,然而在这庄国公府里,众人皆是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府里能能力所及,必得先紧着这位二房的掌上明珠!
徐徐转身扫视了一圈,不由勾起了嘴角,到底是老爷子当年偏心的很。殊不知,大房这头不等儿子成人,便成了二房的地界,即便十年后,那个正经嫡出的孩子找回来,也已时过境迁,再无回归之日了!
想到当日的借机谋划,却是暗自得意:“还是夫君想得好,眼下边关上虽有零星战事,却是再不比建国之初那般,终岁不得安宁。如今夫君这般的两榜进士,才是国之栋梁,家中依仗!”
“本来这建国之初,必是武将天下,任你再过出众,文臣终究不堪大用。而今历经二代君王仁政之下,各地早已安定,除了边疆上那几处的跳梁小丑,何足道哉!”
说这里,不免偏转了身子,瞥了眼正屋,低讽一句:“到底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啊!若不是一心承袭老爷子的衣钵,接了那统领三军的虎符,怎会尚不足四十,险些埋骨塞外了。”
二老爷这话,自然是指当初郑氏一族的族长,而今国公爷的嫡亲六叔所虑。毕竟安宁时久,武将立功封侯,早已不比几十年前了。于是弃武从文的人家,也已在近十余年间逐渐成了大势所趋。
正如民间那些耗费重金,供着自家儿郎静心苦读的普通百姓,也已看到了科举入仕的前程似锦!当然也有始终坚持走武将之路的,但那般的人家无一不是军中主将,又与朝中权贵势力紧密相关的世代望族,更有几户本就是皇亲身份。
就这两条而论,庄国公府却是两头都不沾,既无大权在握的姻亲人家,也与皇亲国戚八杆子打不着。正是看到了这一必然的趋势,国公爷的继室胥氏,就是当初力劝老爷子,让其所出的次子改走科举之路,却引得老爷子一顿暴怒!
本来,郑家不仅是此朝的武将世家,即便上数七、八代,也皆是行伍出身。虽然现如今已难查证,郑家先祖可是正经武将之家,还是为势所逼,半道上转了营生。然而在老爷子眼中,好好的武将人家怎可弃了祖先根本,去学那些整日只懂舞文弄墨,出口必然长篇大论的酸腐文人。
更何况比起行伍出身的爽利之人而言,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人骚客,那有多少真正的铁血汉子,能不做那趋炎附势的小人,已属难得。想到原本自家的好儿郎,如今也要丢了祖上的本事,改投那些酸儒门下,老爷子就只觉得胸口发闷,血气上攻!
也正是那时埋下的种子,致使多年后次子终于名列三甲,被赐同进士出身后,彻底与继室冷了关系。因此,近十多年来继室胥氏虽不曾被休弃出门,却是一年难得回府小住几日。
并非国公爷不待见自家继室,反倒是那位不爱在府里久住。一来原配所出的嫡长子,犹在朝中正经掌着一方兵权,自己亲生虽已入仕途多年,却始终跳不出这六品之列。
与原配之子的二品大将相比,终究差了一截,虽说如今朝中同阶官员中,文臣已隐隐高过武将一头。然而这二品与六品之间,却是等同而论。
其二,便是府内主持中馈之人,早在那年大房迎娶简家女儿的一年后,被老爷子亲自开口,交到了睿云堂中。想到自己生生叫人夺了颜面,难不成还?着脸,每日里瞧着儿媳妇的脸色过日子不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