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六)掌权之思
中国海军在目前,最好尽可能的保持住在潜艇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强敌进攻,在敌我双方大舰队决战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潜艇部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好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海鲲”号潜艇的火炮装置终于改装完成了,在孙纲的要求下,进行了海上打靶试『射』,结果证明效果相当不错,虽然艇上火炮的威力很有限,而且『射』界还不能做到全方位火力覆盖,但相对于以前没有火炮的情况,毕竟要强得多了。
到这时,中国的第三级作战潜艇才算真正完成了“定形”工作。
改装后的“海鲲”号又进行了多次海试和水上水下攻击演练,证明完全达到了孙纲的要求,孙纲立刻开始让北洋船政局动工建造这种新潜艇,用来装备北洋舰队潜艇分队。[]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86
这些新潜艇的加入,再加上原来的“半潜舰”,“狼群”的出现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由于“水下冲角撞击作战”的“试验”完全“失败”,孙纲因此向叶祖圭提议,北洋舰队在作战时,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采用这种“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式的撞击作战方式。
叶祖圭听了他的建议也表示同意,他对“冲角撞击作战”可是深有体会的,大东沟海战中,在邓世昌的壮举感染下,叶祖圭也开足马力用“靖远”撞沉了日舰“扶桑”,虽然说有“打红了眼”的成分在里面,但他事后“理智”地想起来,也还是觉得这种战术并不可取,当时同在舰上的刘冠雄就坚决反对过,现在孙纲又指出来了这个问题,叶祖圭答应了孙纲的请求,并传令北洋舰队全军将士,在将来的战斗中尽量不要采取“冲角撞击作战”。
史书上记载的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0日发生的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的二十一艘战舰(含7艘蒸汽铁甲舰,其余为木壳战舰)在海军上将铁格特霍夫的率领下,排成三个楔形阵,冲『乱』了由二十四艘战舰(含十一艘蒸汽铁甲舰)组成单纵队地意大利舰队,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的旗舰“斐迪南德”号铁甲舰两次用冲角撞中了意大利舰队的主力铁甲舰“意大利”号,使其瞬间沉没,奥地利舰队因此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可因为邓世昌和叶祖圭的关系。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目前已经被世界海军界认定为是继利萨海战后“冲角撞击作战”的又一成功战例。虽然中国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孙纲知道,大东沟海战恐怕才是人类海战史上地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了。孙纲在这次新式潜艇地“水下撞击作战”试验“失败”之后。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以后的战舰设计建造中,完全取消冲角地设计,战舰舰首的设计将以增加破水适航『性』和航速为主要目的。
这个决定,在目前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来说,也是很有远见的。
以后的海战,将主要以远距离炮战的方式进行,冲角撞击战术。已经到了退出海战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因为。作为一个穿越者,孙纲早就知道了未来海战的主流方向会是什么。
随着交战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在尽可能远地距离上做到有效打击敌人,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个作战理念,直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后世,也一样适用
现在,北洋的海陆军官兵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在孙纲的指引下,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理念,并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飞云”1型水上飞机的发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经过北洋军情处“军械司”的“大发明家”赵春泽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国海军有了第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军用飞机了。
这种被命名为“飞云”1号的飞机,主要以木构件为主,长7.5米,翼宽2.61米,双翼单垂尾,使用一台经过改进的汽车用汽油发动机。最大升限为16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续飞行近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