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战争的进程要比想象的要慢。
郭威并没有急着行军,而是等待着各藩镇以及各节度使表明自己的态度。很少有人如高继冲一样很鲜明的表明自己站在郭威一侧。但是既然符彦卿这个与郭威关系密切,手握重兵的人都只是把兵力放在了钳制辽军后路上。高继冲拿下了登州之后,实际上并未与泰宁军交战。当然也没有人勤王或者在半路堵截。
在这个时候,保持中立,并维持国家稳定,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没有人认为刘承祐和慕容彦超能够打得过郭威,不帮刘承祐就等于帮郭威。奇怪的是,刘承祐居然也在这个现象中获得了信心。
刘承祐认为这些王爷没有围攻开封,那就是帮了他,只要他击败了郭威,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这种心理同样影响了慕容彦超。
这就是心理上的弱势带来的巨大的认识差异。
郭威大军行军很慢,其实郭威也有郭威的难处,他手下的大将的家眷都在开封,刘承祐还没有蠢到把这些家眷也全部处死的地步,毕竟杨、史两人被杀,苏逢吉成为了幸存的唯一辅佐大臣。他制止了京师的大屠杀,并下令给被杀的这些家属收容下葬。
开封尹,他的弟弟刘承勋病重,不能理事。刘承祐不得不启用老臣侯益为开封尹,与慕容彦超一起领兵平叛。
侯益认为宋延渥都倒向了郭威一边,京师所有的大将都不想打仗。这仗没法打。
郭威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行军速度又慢,就是想刘承祐能够给一个说法,不过就是放弃李业郭允明这些人而已,放弃也就放弃了。保住皇位没有问题。所以侯益认为只要退守城门,在城里以这些大将的家眷要挟,郭威想要攻打开封也很困难。最后不过是谈。
可是侯益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刘承祐不会放弃李业这些人,他不想回到以前没有皇权的时代。真要到了那一天,刘承祐不肯妥协,城里城外里应外合,那将死得更惨。慕容彦超认为,大家都不愿意打仗是事实,但是都不愿意背上谋逆的罪名也是事实,连郭威都不敢,何况其他人。只要刘承祐亲自带兵出城。那么双方的兵将都有所顾忌。机会在五五之分,因为刘承祐是皇帝,所以机会好多一点。在城门口谈的事情,在阵前一样可以谈。当然条件是,大家的兵将都不愿意打仗。
慕容彦超想得也很好,可是太后却不同意,因为兵将是不愿意打仗,刘承祐会和兵将在一起吗?他可能都不会与慕容彦超在一起,一旦兵败。刘承祐的安全根本就没有保障。
慕容彦超没有办法,只能和侯益率领大军在七里迎敌。结果果然,因为郭威是功臣,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家里横遭屠戮,没有人不抱着同情心,也没有人不忧郁自己的为国拼死拼活后的结局,双方都不想打仗。又不得不打,所以在阵前磨洋工。
慕容彦超只能亲自率领亲军直冲郭威的主营。
郭威本来可以吧慕容彦超这少部分精兵给一口吃掉,但是郭威在局势大优的情况下。看着慕容彦超叹了一口气,把他给放跑了。
于是战争到了一个奇怪的状态,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