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把自家房顶给捅个窟窿。
王况带他们俩去就是想让他们见见世面,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要总窝在一个地方,不会有什么出息。王冼并不是个读书天才,但是他喜欢读书而且刻苦,这对王况来说已经足够了,不是天才不要紧,只要帮王冼把路铺好了,一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于王况要带王冼去长安,柳老先生是双手赞成,本来他也想跟着出门遛遛,耐何年纪大了,怕路上吃不消,只能作罢。。
建安城里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王况要去长安的事情,这些天都会有不少人上门来寒喧两句,让王况又感受到了后世小时候在乡下,要出远门时,街坊邻居都会来看看,说两句吉祥话的温暖。
当然也有人是来托王况带点东西给王况要去的路上沿途亲友的,从建安到长安,官路只有一条,要先去扬州,然后走水路经大江(长江)过汉水,到襄阳再走陆路去长安,当然若是只身快马,一路走陆路也能到的。也有人是托王况采买些东西的,当然都是轻的容易携带的东西就是。
等到出发这天,光是别人托带的东西就满满的一马车,有带茶叶的,也有是书信的,也有是老母亲带给在外求学或讨生活的儿子的鞋,又或是妻子带给丈夫的荷包等等。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徐国绪有时候来客栈看有人找王况托带东西,还会笑呵呵的给王况补习一下地理知识,比如说陨县在哪了,到了一地后又要找谁了等等。这些都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的,让王况也感觉到了唐时人与人之间,甚至是贵族与平民间的关系并不似宣传的那么紧张。
从州衙到北门,只有几百丈的路,以往一盏茶工夫就走完的,出发这天,王况的队伍竟然花了一个时辰才走完,一路上都是相熟或不相熟打招呼:“小东家早去早回啊”;“小东家一路平安啊”等等。而徐国绪和李业嗣竟然没有半点不耐烦的意思,有时候还会帮着回礼。
王村在王况要经过的路上,有一条岔路拐进去,不远就到的。王况他们到了岔路口,就见陈大牵了一匹马在那侯着了,原来是王凌担心王况到长安后没有护卫吃亏,就交代了陈大跟着,陈大是那帮人里最机灵的一个,而且身手不错,尤其在阎王那走过一圈回来之后,对敌人下手更是狠辣,出手全不留情。所以有他跟着,王凌也能放心。本来王况已经带了高三的,不过高三除了当乞丐时养成的机灵和敏感外,没有任何的武艺。
对于长安之行,王况并不觉得自己有危险,自己一个做吃食的,又不会和人有冲突,政治上的东西,王况打心眼里就厌恶,在他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就因为说了一句世界上最卑鄙的人就是搞政治的人而差点和自己老爸多年的兄弟闹翻。至于说利用自己后世掌握的东西来帮李老二开疆拓土成就大大帝国的想法,王况从来也没有过,他并不想改变历史,要是历史改变了,后世有没有自己还两说。
分割--
灰雀心里那个郁闷,刚刚码好的四千多字,突然跳闸,一个多小时的黑暗,结果惨不忍睹,只回忆起这点字来,也没了继续写的心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