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骄傲啊!!!!
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分别占据头两名。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1981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孙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同时还发表《筑路》,短篇《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同年夏,张艺谋找到莫言洽谈购买《红高粱》改编电影版权事宜,莫言与陈剑雨、朱伟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版文学剧本。
1987年,长篇《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而其后发表的中篇《欢乐》、《红蝗》受到恶评。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西柏坡第38届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他还发表了《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同年秋,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由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9月,莫言考入北师大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莫言34岁,出访西德。第一次走出国门。同年三月,在短片《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