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带着一百多名不愿留下的黄巾军士卒,前去寻找“波才帅”的行踪。
对于这些人,张狂也不强留。目前的收获,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他此时的情形,很有些像是“蛇吞象”,若是贪心太过,只怕会撑破肚子。
此地不宜久留。
这是几个重要部下的共同意见。
大概是长社的那把火太过于凶残,居然将那些黄巾军败兵的勇气,也一齐烧掉了。目前的营地里,充斥着一股惶恐的气氛。若不是堆在营地门口的那几十颗汉军首级,发出的无声震慑,这些败兵的精神状态,恐怕会更加不堪。
这,就是训练不足的黄巾军,最为常见的一个毛病:
——能胜不能败。
打打顺风仗,也还罢了,一旦失败,黄巾军就是真正的兵败如山倒。张狂要想真正的整合这些败兵,还是需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
幸好,张狂手中,还有一张可以重新凝聚黄巾军人心的王牌。那就是:
“仙师使者”。
甚至不用张狂吩咐,原来跟随着他的那些“老班底”黄巾力士们,已经自动的将张狂的一系列神奇事迹,添油加醋一番,在新来的黄巾军败兵之中,宣扬开来。
黄巾军的组织凝聚,本来就严重依赖对首领的“神话”和“崇拜”。外加上周仓、典韦、何老四等一干人,作为鲜活的例子,证实着这些“神迹”。黄巾军败兵们,以令张狂自己都感到吃惊的速度,成为他的狂热追随者。
原地休整了两天,将队伍进行了初步的编组,顺便派出擅长骑术的斥候,打探了一下长社的战况,张狂对未来的动向,已经有了一个粗粗的计划。
原本的黄巾军,军队的编制非常混乱。各个渠帅,几乎是随心所欲的编组着自己的部下。有采用汉朝军制的,也有自行新编一套的。面对手下混乱的来源,张狂干脆采取了最为通俗易懂的数字编组。
在张狂军中,最小的作战单位为“十人队”,设“十人长”一员,加上“十人长”,一共是十一人。
四个“十人队”为一“五十人队”,设正、副“五十人长”各一人。
四个“五十人队”为一“百人队”,设正、副“百人长”各一人,每人可配备亲卫二人。
四个“百人队”为一个“千人队”,设正、副“千人长”各一人,另设一个二十人的“亲卫队”,作为传令、护卫之用。
由于队伍初建,对部下的人头和能力还不够熟悉,张狂谨慎的自领两个“千人长”之职。其余如周仓、典韦之流,都只是获得了“百人长”的职位。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某些部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另一方面也给部下的晋升,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
“千人队”之上,就没有常设的编制了。
张狂设立了“校尉”“都尉”之职,来管辖“千人队”。每个“校尉”和“都尉”,所管辖的“千人队”,并不固定,根据作战的需要,可以由张狂进行灵活的调整。而且,以目前张狂部下的人数而言,也不需要“千人队”以上的编制单位。
即使以后,张狂的部队扩大了,他也不打算增加上一级的编制。根据后世的经验,这样做有一个大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的抑制,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叛乱。
要知道,在曹魏的末期,驻扎在远离中央的几只地方军军团,可是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再加上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张狂不得不在心里,悄悄的留一个底。
编制确定之后,还没等张狂松一口气,周仓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