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才两次大朝会,早起就早起,但尚书和丞相们可是每日都要朝会的。”
“大人们天天早起那般辛苦,身体也吃不消。”
“陛下是仁君啊。”
一位吏部的四品官员感叹一声。
工部尚书李道蕴扭头看着吏部尚书张玉清,“不愧是你吏部的人,这一番话下来,着实把人都夸了个遍。”
“张大人,教教我啊,你是怎么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下属的?”
别人会以为李道蕴是在阴阳人,只有张玉清知道,这个傻子是真心的。
但他怎么可能搭理李道蕴的话茬,哼了一声岔开话题,“怎么?李大人学这个干嘛?”
“正好遂州知府空缺,李大人要不要考虑一下?”
李道蕴嘴笨,赶紧扭头看地不再说话。
不过李道蕴闲不住,抬手碰了碰旁边的户部尚书姜峰。
“姜大人,我们的年金什么时候发呀?”
年金,是太上皇慕容乾制定的,给各大官吏的奖励,按照等级、业绩,年底发一次奖励。
基本都是银子。
对于官大的人来说,不在乎这些银子,这是来自陛下的认可。
而对于小官们来说,这些银子没准比一个月的奉例还多,可以过一个肥年。
更重要的是,这些奖励明细会刊登在官方邸报上,没有人能从中贪污和作弊。
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措,当时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毕竟提出这个设想的慕容乾,当时只有十岁。
当时还没有小朝会和大朝会的概念,就是有事把相关官员喊到勤政殿开会。
先皇身体抱恙,立储心切,就把皇子们都带在身边,参与政事讨论。
当时慕容乾十岁,已经上学四年,在皇子里排名十四。
也被允许来旁听政事。
先皇问他,“你可知道这一道政令需要多少银子?”
李道蕴永远记得那一天,那时他还只是个六品小官,十岁的慕容乾背着手,就在勤政殿上朗朗而谈。
“回父皇,儿臣知道。”
“我庆国共有人口四千万之余,九品之上官员共三万三千四十人,如果平均每人年金十两银子,共要大约三十四万两银子。”
十岁的慕容乾能准确说出庆国国情,让当时的先皇大为震惊。
随后兴致来了,当着众人的面询问,“三十四万两银子,要从哪里出呢?要知道,户部每一笔银子都是有用处的。”
这...
当时在场的大臣们都陷入沉思,别说三十万两,三万两都很艰难。
没办法,大庆国力孱弱。
其他皇子们一脸看热闹,这个老十四,哼!
想在父皇面前出风头?这下好了,成了笑话了。
慕容乾上前一步,行礼,“父皇,我庆国地处中原,有山有平原还有海,气候适宜,这些年虽然外强环绕,但也得到了休养。”
“可朝廷依旧没钱。”
“那是因为钱都入了土地乡绅的口袋。”
“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却纳税很少,这些土地如果是国家的,或者个人的,正常纳税的话,国库每年至少hi多千万两银子。”
“可现在都没有。”
“所以,儿臣来银子的方法,就是限制乡绅们拥有土地的数量。”
“超出的部分正常纳税。”
千万两?
有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