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9章 决战之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难。倒不是说打输了,大秦的统一大业就此停滞,最多也就是统一进程受到挫折而已,但打输了在政治上就完全被动了。

    打输了,中原决战是不是就不打了?还是要打,但蒙武、冯毋择、李信等人就没有机会了,武烈侯公子宝鼎和王翦等老秦人将率必然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假如最终由公子宝鼎和王翦等人打赢了中原决战,完成了中土的统一大业,公子宝鼎的功勋就非常卓著了,王翦等老秦将率就不必说了。双方联手,既掌控军队,又掌控国防战略,由此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朝政的控制,到那时,公子宝鼎完全可以把握国策变革的主导权,而秦王政和咸阳宫就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对他妥协忍让了。

    这就像当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一样,在他们权势最为鼎盛时期,大王和中枢虽然不至于沦落为摆设,但朝政被他们所把持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三位君侯在掌控各自王国的朝政期间,都帮助各自的王国取得了短暂的辉煌。尤其是平原君,在赵国生死存亡的一刻,带领赵人浴血奋战两年多的时间,最终在魏楚合纵军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军,护卫了国祚。反之,当君王想方设法遏制和打击他们的时候,当君臣之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都给自己和王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害,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还是平原君,长平大战的时候正是君臣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这种矛盾直接造成了廉颇的罢职,而廉颇的罢职正是长平大战的转折点。

    武烈侯公子宝鼎正在成为这样可以主宰王国命运的权臣显贵,而这与秦王政、与法家大臣集权中央的理念完全相背离,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中原决战就此成为大秦的转折点。打赢了,不但统一大业可以完成,秦王政和法家大臣们也能完全控制和主导国策的变革,不至于处处受到权臣的掣肘,这也是咸阳急于发动中原决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王政把蒙武、冯毋择和李信召回咸阳共议决战,就是想充分听取前方将率对此仗的看法,确保决战的胜利。

    蒙氏和冯氏是秦王政的左膀右臂,信任和恩宠蒙武和冯毋择是理所当然的事。李信受到重用,却是因为右丞相隗状在此次决策中对秦王政的绝对支持。

    巴蜀人和陇西李本为一系,虽然陇西李官拜九卿进入权力核心层与武烈侯、老秦人的帮助有直接关系,但这是建立在武烈侯、老秦人和巴蜀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三者之间的精诚合作,三者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崛起和复兴。

    不过随着武烈侯的权势越来越大,对朝政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尤其其逐渐掌控国策变革的主导权之后,对朝政的干涉程度已经危及到了老秦人和巴蜀人的利益,所以老秦人中的一部分贵族,还有巴蜀人,包括留在朝堂上的部分楚系力量,都在此次决策中选择了支持秦王政。

    秦王政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需要巴蜀人的支持。现在楚系熊氏已经遭到全面压制,但楚系毕竟枝繁叶茂,其势力深入朝野内外,无法连根拔除,所以秦王政和熊氏彼此妥协,由巴蜀人出面掌控楚系力量。形势发展到今天,武烈侯已成为咸阳一大威胁,王子们也封君封国,立储迫在眉睫,不出意外的话,中原决战之后,公子扶苏肯定要被册封为储君,因此秦王政与楚系之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相反,现在两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都要确保王统,确保公子扶苏的储君之位,确保中央掌控权柄,于是两者自然就重新走到了一起。这是巴蜀人和部分楚系力量坚决支持秦王政发动中原决战的直接原因。

    武烈侯在此策上最终选择妥协,也是因为巴蜀人和部分老秦人对秦王政的支持,事实上他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中原决战了。

    =

    蒙武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而冯毋择因为这段时间不但主政河北,还征战于北方战场,在军政事务上与武烈侯接触频繁,对武烈侯的治国理念和代北策略理解深刻,所以他现在其实也不赞成仓促进行中原决战,但冯氏是秦王政的股肱,既然秦王政和中枢一定要发动决战,他只有无条件服从。

    李信在军中属于少壮派,和王贲、司马断、章邯、蒙恬、蒙毅、熊庸、曝布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帮人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但机遇都非常好,在战场上连番建功,迅速崛起于军中,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军大将。少壮派气势如虎,根本不把关东诸侯国放在眼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近几年的征伐中,秦军横扫关东,先后吞并了韩魏赵燕四国,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比如王贲,他就赞成中原决战,虽然武烈侯和王翦反对决战的理由也很充分,但他认为齐楚两国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只要秦军主力进入中原,绝对可以击败合纵军,可以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敌寇。

    李信就是这帮少壮派的代表,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秦王政,中原决战有绝对胜算,不要说投入这场决战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即便只有二十万,也足以摧毁齐楚,一统中土。

    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自然不会幼稚到相信军中少壮派的豪言壮语,但这帮少壮派是大秦的未来,是军中的绝对主力,只要这帮人有信心,有决心,那此仗至少增加了三分胜算。

    秦王政把王翦所提的两个建议拿了出来,征询蒙武等三位统率的意见。

    王翦明确拒绝去中原战场,但他推荐了武烈侯,可见他并不看好蒙武。这就是秦王政的激将法了。你们看看,王翦瞧不起你们,认为你们打不赢这一仗,你们是否要为自己争口气?

    是人都要争口气,秦王政的激将法果然起到了作用。

    不过蒙氏曾两次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敌人翻盘,打了败仗,第一次蒙骜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而第二次蒙武的战败直接导致秦王政控制军队的布局彻底失败,让老秦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得以实现,乘机东山再起全面控制了军队,以致于秦王政和咸阳宫直到如今还是在政治上屡遭掣肘。这一次又是秦王政的布局,秦王政不但要利用这场决战控制军队,遏制武烈侯,还要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所以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败。

    蒙武的压力太大了,过大的压力导致他异常谨慎。王翦的第二个建议引起了他的关注。

    王翦的意思是齐国实力强,楚国实力弱,集中优势兵力打楚国的把握比较大。把楚国打败了,齐楚合纵随即失败,决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次决战秦国的财赋非常紧张,能够支撑的时间不长,所以王翦认为要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当然要挑一个实力较弱的对手。打败了楚国,齐国独自抗衡秦国就非常难了,只待时机合适,秦军就可以发动灭齐的大战。

    王翦的策略说白了还是不同意决战,还是力求先行创造吞楚灭齐的条件,先把整个中原牢牢控制住。

    秦王政和中枢的目标根本不是中原,而是统一大业,他们要利用这场决战摧毁齐国的武力,先把齐国打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然后横扫江淮,把楚国赶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样一来,中土除了江东吴越之地,其他地方尽数落入大秦的手中,统一大业就此完成。

    蒙武觉得王翦的建议有道理,请秦王政和中枢慎重考虑。

    秦王政沉吟不语。右丞相隗状则一口拒绝。中枢已经做出了决策,不可更改。

    =

    =

    =V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