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你吗?”
刘鹗捅了关锦璘一手指头在他耳畔道:“这是军统特务,还是告诉他吧!”
关锦璘从身上掏出将军证递上去振振有词道:“卑职从大后方来,到总统府去!”
军统特务听关锦璘语气严厉,不敢再问,点头哈腰地将将军证还给关将军放行。
渡轮很快将关将军11人运到南岸,一大群扛抬滑竿的轿夫立即围上来招揽生意。
刘鹗向关将军招招手道:“关将军,我们要上什么地方?要大家都坐坐滑竿吧!”
一个半搭子老汉听刘鹗如此讲,数了数数,向后面招招手;立即便有11幅滑竿围了上来。
关锦璘说我们去《大公报》社,不用坐滑竿了吧!
半搭子老汉立即接上话:“长官,《大公报》报社在渝中区李子坝建设新村,好远好远哟!走啥子嘛?您坐轿我们才能挣到钱,您不坐轿我们上哪儿挣钱嘛!”
半大老汉这句话将关锦璘打动了,他低头沉思一阵心道:“是啊!我们如果不坐他们的滑竿,那他们就得饿肚子!”
于是摆摆手道:“刘兄,那就雇请11幅滑竿吧!”
关锦璘上了半大老汉和一个年轻后生的滑竿,方才知道两人是一个村的;半大老汉叫李二,年轻后生叫张三。
李二抬在滑竿前面,张三随在滑竿后面。
关锦璘坐上去后,李二喊了一声号子张三应答着;滑竿便扛在两人的肩膀上。
关锦璘坐在滑竿上才注意到重庆的山轿有两大优点:一是后杠较前杠长一倍有余,便于上坡下坎。
二是滑竿所用的竹竿细长而富有韧性,减震效果明显。
因此询问李二和张三:“重庆那些人喜欢坐滑竿?”
李二呵呵笑道:“无论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还是大腹便便的生意人;无论名门望族的名媛淑女,还是走亲访友的村姑民妇;也无论是南腔北调的外地人,还是满嘴洋文的洋鬼子;对滑竿都情有独钟!”
张三接上话:“出门办事,上山下坡,人们大可在颤颤悠悠之间品味一番山水之城的独有魅力;长官您坐在上面就没感觉到点什么?”
“感觉到啦!感觉到啦!”关锦璘兴致勃勃道:“就像神仙一样啊!”
李二和张三呵呵笑着抬动滑竿向前走,一路的吆喝声使关锦璘更加好奇。
关锦璘问李二吆喝什么?李二笑着说:“抬滑竿时后面轿夫因视线被挡,需要前面的轿夫传话;随时告知路上的情况,因此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行话——滑竿号子!”
关锦璘“呵咦”一声:“有点意思,哪师傅何不喊几声号子听听!”
李二笑道:“长官,有您听的!”
李二说着动作熟练地向前走去,突然喊了一声:“之字拐,两边甩!”
关锦璘去看,才知滑竿来到一条之字的拐弯处;李二如此喊,张三迅速扛着滑竿向边上甩去;行动敏捷得令关锦璘眼花缭乱。
滑竿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进,李二又喊起来:“三块板板两条缝,专踩中间不踩缝!”
李二:“上有一个坝,歇气好说话!”
前面有石头,李二喊:“大钉带小钉,脚上长眼睛!”
滑竿走完山道,上了平路;李二又喊:“大路一条线!”
张三在后应道:“跑得马来射得箭!”
滑竿要过一座木桥,李二又喊:“人走桥上过!”
张三在后应答:“水往东海流!”
滑竿过了桥走上缓坡路,李二又前呼:“懒洋坡!”
张三在后面应答:“慢慢梭!”
这一报一答,一呼一应,既协调了脚夫的步伐,保证了安全,又风趣幽默,减轻了劳动中的疲乏,排遣了旅途中的寂寞。
李二、张三终于将关锦璘抬到《大公报》的社址——渝中区李子坝建设新村,刘鹗、王国伦10个人早到。
刘鹗笑问关锦璘:“关将军感觉如何?”
“太奇妙啦!简直就是神仙游!”关将军讪笑不止道:“战争结束后就在重庆搞个滑竿游,定能招揽来全世界的游客!”
刘鹗向轿夫服了费用,个轿夫喜滋滋走去了;关锦璘11人来到《大公报》社接待厅,说要拜见主笔张季鸾;一个女招待红着眼睛说:“我们刚刚接到消息,说张主笔他驾鹤西去!”
关锦璘脑门“嗡”地一响,瞠目结舌愣怔一会;问女招待:“张先生几时仙逝?”
“半个小时前!”女招待泪眼汪汪道:“他一直有病,那篇脍炙人口的《我们割稻子》就是他的病榻上口述的!”
关锦璘看了女招待一眼没有再说话,招招手和大家一起退倒院子里。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雾气腾腾地天空中出现迷迷糊糊的火烧云;关锦璘对刘鹗和王国伦道:“我们应该找个地方喂脑袋,刘兄您给选地方!”
刘鹗挠挠脑门看了关将军一眼,道我们吃点啥子?火锅?白饭?炒菜?”
关锦璘扬扬手臂道:“一切从简,找个能吃饱肚子的饭馆就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