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齐光是开玩笑的,他并没有真正想要买诗的意思。
总之,诗会的奖品和时间都公布了出去,不会影响春耕的。
林思月发现一项令她欣慰的事,安州有的人家已经开始稻麦轮作了,这说明她之前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不过,不是全部。
对此,张文和说:“应当是有的人得到了消息,开始试种。如果今年收成不错的话,明年这样轮作的人家也会多起来。”
“我之前画过收麦神器的图纸,正好做出来看看成效。”林思月终于觉得稍轻松了一些。
她看着账目上那少的可怜的预算,把心里想要修路的想法给压了下去。
“还是先修建水利。”修一些小型的农田水源工程,用来灌溉和排水,要是还能兼顾防灾功能就更好了。
想到这儿,她叹了口气:“要是真能因为开个诗会,把纸卖出去就好了。”
到时候她就想法子把水泥捣鼓出来。石砖路,泥巴路她都走过。
后世多是沥青路。她所能想到的,就是沥青与石油有关,而如今没有开采条件。也许有天然沥青吧,但仔细考虑,还是石灰石要好找一些。
滇南就有。
既要修水利,水泥是不是也用得上?索性又埋头在浩瀚的农业知识里头找资料,即使有胖胖的检索帮助,她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先说,材料方面,要寻找能替代的,而且她不能光凭理论,总要找有经验的工匠来问问,再参考古籍。
这时候也是有地理大家的,有精于水利的人。不免又要找人帮她写引荐信。
王五从外头回来,前日他把写有诗会时间地点的通知送到了安州县学,还跑了临近的几个县学。
萧齐光忙着造纸坊的事,还兼管印刷谢家祖父的文集,谢亦也建议要加印些经义。
冬日已过,春暖花开,人也不再猫冬,都开始出来活动了。
安州的花也开了。不过林思月可没有惜花的心思,她所想的,就是这种花能做什么糕点,那种花又有什么用处之类的。好让诗会当天吸引人眼球的美食美酒能多一些。
谢亦翻着诗会的名单,告诉众人:“如今已确定来参加诗会的有二十二人。其中十名来自安州县学,五名为安州本地的读书人,年纪稍长一些。剩下的七位都是外县的读书人,到时候不知可能到齐。”
只有二十二人的话,那小吃街就是亏本的买卖。
林思月还想当日雇佣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做好安保工作,甚至再招些半大的孩子做“导游”工作,就是给人家带路讲解之类的。
如果人数少的话,这些成本就完全回不来。
那些准备好的纸,也会完全消耗不掉。萧小公子是很有信心的,准备了许多新纸。
萧齐光有些泄气,这毕竟是他提出来的主意。
“要不就扩大能报名之人的范围。不单是书院的学子,也让有才学的女子来报名的。”林思月这般建议道。
谢亦在旁点了点头,补充道:“要不要我给堂弟写信?在写诗这件事情上,想打败他的人很多。”
“我已经麻烦谢家祖父了,不想再靠你堂弟来吸引人家参加诗会。”萧齐光沮丧道:“这样显得我很没用。”
“我们的纸明明物美价廉,就是没有名声而已。”
“安州到底比不得都城的读书人多。”
安州是有县学的,不过学生比较少。还是要早点把希望书院开起来才行。
谢亦的祖父在知道他们的烦恼之后,略作思索,便给出了他的提议。
“诗会期间我每日都讲学如何?凡是来参加诗会的,都可以来听。我观县学所用的黑板,粉笔等物,用起来十分方便,不必一个一个传授。”
谢亦不赞同:“祖父,您这样也太辛苦了一些。”
“之前说过,挣来的银钱会被用来盖书院。我也只是略尽薄力罢了。”
接下来,就是宣传了。萧齐光借走了王五,整日琢磨着把写有安州诗会的传单给散播出去。
连去外地走商的货郎,担子里都放着一打传单。
开诗会前夕,安州县城来了不少人,还好小吃街的规划早就做好了,生意都还不错。
林思月如今在县衙旁租了间屋子。县衙后院是有房间的,但人太多了住不下。
好在她如今的居所离县衙近,真有什么事,大喊一声,他们也能听见。
这日处理完公文,结束了她的研究,就有些晚了。王五被萧齐光借去了,还未回来。
从县衙到她的住处,有一段小路,她是走惯了的,今天却总感觉有些不对劲,总感觉后头有人跟着她。
她迅速从空间里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