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的可怜人,能吃上饭吗?我们想出去看看。”
“吃得上,村里不缺粮。”沈侃瞅着露出期盼之色的雨琴……“既然你们想出去走走,那就走吧。”
“太好了。”沈雨琴兴奋的一跃而起。
沈家村的地理位置算是位于苏沪之间,村里一百多户人家,镇上也有二三百户,大多数都是农户,除了种稻米外还有多种副业。
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养鱼打渔的人家很多,此外种菜栽花,养蚕采茶亦是主要副业,农产品不但贩卖到苏州城去,还远销到上-海诸县乃至南-京一带。
所以沈家村很富裕,一年到头村子里都能看见商人,村子口有一家茶馆,是村里独一无二的聊天圣地。
茶馆不过三间大屋,里面外面放了数张长凳,风景却不俗。门前一片草场,六七颗大杨柳树,又是沿着河,紧挨着小码头。
河的对岸遥望青山隐隐,绿树丛丛,每当天气一暖和,晚上的茶馆门前,柳荫之下,便聚集了许多村里人吃着茶谈天说地。
现在草场上临时搭建了几座大窝棚,里头横七竖八的竹榻草席,外头晾晒了好多花花绿绿的旧衣裳,逃难的人安置在这里,河里也停泊了十几艘小船,船上一样住满了人。
人多热闹,村民吃完晚饭纷纷过来,与外地的人一起天南海北的摆龙门阵。
六十岁的顾老爷一向是这里的常客,每天早晚过来两回,早晨一壶早茶,晚上一壶晚茶。其实他的茶叶是自己带来的,只需茶馆给冲些开水,每月固定的十个铜钱。
最近自家在修宅子,这些逃难之人中的壮丁,自然成了他的廉价工人,省下不少工钱。
难逃的百姓有了工作,赚到的钱可以用来购买粮食等日用品,很快就安静了下来,而沈家村也因此轻松了许多,因此顾老爷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做了件大善事,帮着村里难民可谓一举数得。
店里还有一位常客,不算启蒙学堂,他乃是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姓胡号青山,是名秀才。其手里有一支一尺多长的烟管,抽广东走私过来的一种潮烟叶子,气味难闻的很。
胡青山在村里开门授徒已经好几年了,学生多的时候将近四十人,怎奈最近村里又开设了一个新学堂。
本来他是村子里的最高学府,可是人家新来的王先生颇有名望,为人谦虚高雅,一下子就把他的学生吸引去不少,闹得这位胡先生忙不迭的认真教起书来,又把束脩减少,每个月只收一吊钱,这才挽回了些局面。
顾老爷与胡先生一向不对付,就因嫌他水平不行,教不出来好学生,同时也为了气对方,因此大力支持新学堂。
今晚茶馆里人人都在议论,从北边来了多艘兵船,据说船上都是山东的兵,又听说打西边来了很多马车,车上是些湖北的兵。
此刻二人各自占据着老地方,彼此隔着一张桌子,泾渭分明。
顾老爷说道:“难道我活了六十岁,还要碰着该死的倭鬼吗?我想不会的,哪年没有谣言?到底也没看见。倘然我这一把年纪叫我抛家舍业的去逃难,那真是该死的世道了。”
胡先生说道:“那可未必,老夫夜观天象,这几天半夜有一颗极大的星发出红光,似乎主刀兵之灾,怕不正应在这上头了。到时候你不跑?那就坐家等死吧。”
有一个商人喝了一口茶,说道:“那我明天去城里衙门问问,这可大意不得。”
“靠不住,靠不住。”胡先生摇摇头,“官府的话顶靠不住,全是瞎三说四,真要是倭人杀来了,他们一准跑的比兔子还快。”
此言马上赢得了难民们的附和,没命似的逃出来,谁不对无能的官府憋着一肚子气?
顾老爷斜着眼说道:“你们到底经没经历过打仗?没经历过吧?我是小时候经过的,说起来真正可怕。那些身材矮小的倭鬼常常把人掳去给他们扛东西,一个个拎着长刀,那刀快比他们的个子高,西里西瓦的鬼叫,人人好色如命,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婆,下至三四岁的闺女,就他娘的一个都不放过,且专好砍人脑袋。那一年,官军和倭贼就在外头的河岸上厮杀,当时淹死了不少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