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七月初的时候,京城的天气已经极为闷热了,今年夏季的平均温度要比往年高了不少。炽热的阳光烤得人心里发慌。城里已经有不少人中暑了,还有一些人因为暑热得了痢疾等肠胃疾病。而医学院适时推出的人丹和藿香正气丸不但疗效显著,而且价格便宜,服用方便。刚一上市就销售火爆。好评不断。
因此,医学院的制药作坊不得不加紧赶工生产。这还是淑云提出成药的计划后,首次付诸实施——把成品推向市场。没想到正好来了个开门红。而所得的利润除了要拿出一部分作为大家的分红以外,将全部作为医学院的发展资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得了红利的杏林世家和太医们也是个个眉开眼笑。更加热情的投入到新配方的研发当中。
淑云和康熙报备过以后,又请魏秋实和几个年轻的太医组织学徒班和世家子弟班的学生们进城去给百姓们义诊,一共为期五天。
这样一来,既能让百姓们得到实惠,还能树立起医学院的良好形象,又能让这些年轻的未来医生们练手,顺便也能让他们体会一下民间疾苦,对于医德的培养很有好处,这样能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真的是一举数得,好处多多。
淑云原以为,这么大热的天却让学生们出去搞义诊,他们指不定得多不情愿呢,可是没想到这帮人一个个兴奋的很,很快就收拾好了要随身携带的物品,背着医学院统一制作的药箱,跃跃欲试的坐上马车出发了。用他们的话说“都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要检验一下不是,徐老山长都说了,咱们医学院讲究的是为百姓服务。再说了,这是多么好的露脸机会啊,千万不能错过。”
淑云挑眉~看来思想教育很成功啊!~
现在。北京前门的大栅栏还不是后世那个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的繁华商业街。这时候的它只是初具雏形,像六必居等几家老字号虽然也广受好评,但是还依旧“年轻”的很。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7月3日)清晨,就在大栅栏的街口处,来了一队精神抖擞的年轻人,在百姓们的眼里,这队人的打扮有些怪异——干净整洁的薄长衫外面罩了一件雪白的,只到膝盖处的褂子。身上背着白色带红十字标志的木箱子。
这帮人找了个树荫处。然后从一辆马车上搬下来两张长桌。几个方凳。又在桌子上蒙了一块干净的白桌布。清晨早起的百姓们对此指指点点。不知道这帮年轻的小后生们这是要干啥,怎么和白色对上命了?搞得跟出殡似的。京城的百姓们几乎没有不好八卦的,还特别喜欢凑热闹,因此大家都聚在一旁好奇的围观。
随后。大家又见两个小伙子,一高一矮,高个的浓眉大眼,长得很精神,矮个的皮肤黝黑,一脸憨厚像,两人一起扯开一块红色的横幅,挂在桌前,上边有一行白纸贴成的字。
要说还得是这北京城。不愧是天子脚下,政治,文化中心。这识文断字的人还真不少,呼啦啦一下子就站出来七,八号。不约而同的在那摇头晃脑的大声朗读起来“大清皇家医学院免费义诊为期五天”。
几人一读完,大家伙又立刻开始交头接耳啦。就听,这个说“唉?你知道这是啥意思不?”
那个说“嘛是义诊啊?”
“皇家都不知道,土了不是。”
“就你能,那你说啥是皇家。”
“听好了,您内,就是皇上他家。学着点吧,这可都是学问啊!”
大家七嘴八舌的吵成一团。这时候穿白大褂的这队年轻人中,唯一的一个中年人站到了众人面前。高声喊道“请大家安静一下...”连喊三声以后,人群终于安静了下来。这人又接着喊话道“鄙人魏秋实,忝为太医院太医。我们皇家医学院就是皇上下旨开办的教授医术的学院。先生都是太医院医术高超的杏林圣手,我身后的这些都是我们医学院的学生,最近京城天气炎热,好多人都生了病,皇上体恤百姓,所以让我们这些人,从今天开始为咱们京城的父老乡亲们免费看诊,一共为期五天,但凡有需要的都可以来找我们。我们一定为大家伙尽心尽力诊治。”魏秋实说完之后,冲着众人抱了抱拳。转身回到桌子后面坐下,拿出脉枕,准备开张。
这时候,议论的声音就更大了。有的说“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好事啊...”
有的说“皇上他老人家可真是惦记着大家伙啊...”
还有的说“这些人别看年轻,医术肯定错不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