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着要。
自从娶了阿芷后,池非就再也没买过米粮蔬菜和水果肉食。
每天一大早,农庄的庄头都会挑最好的时令蔬菜、水果和牲畜派人送到家里来,而且是要多少有多少。反正他们吃不完的部分,也是要卖给商贩的。
因此除了家里人食用外,池非还供应给报社那边,使张小娥他们直接省掉了每天出门买菜的麻烦。
池非曾经搂着小妻子开玩笑说,以后他们一家就靠阿芷来养了。
当时阿芷很是得意地仰了仰头,就差没哼出声来。
那副既嚣张又可爱的样子让池非忍不住对她又亲又啃,把她亲得差点喘不过气来。
每年地里出产的粮食,在除去给佃农的部分外,庄头会把当年收成的三分之一晒干打好存放在米仓里,然后把剩下的三分之二粮食跟上年的陈米一起,卖给米铺换成银子上交公家。
由于家里和农庄人口不多,这三分之一存粮,足够所有人吃上两年,所以存太多也没用。
池非觉得近几年世道可能不太安稳,于是就叫阿芷在庄子里再多建几个米仓,以后每年都把当年的全部收成都收起来留作存粮,只卖上一年的陈粮。
阿芷最听他的话,立刻吩咐下面的人照办。
为了不引起阿芷的担心,池非并没有收拾其他东西。
因为又不是现在马上就走,只要把最重要的马车准备好,其他东西等要真正撤离的时候再收拾也不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京城里面开始零零星星地流传着一些有关北方发生瘟疫的消息。
这些消息一开始是从一些走南窜北的行商那里传出,随后逐渐散布开来。
相比于胡人进犯边境这种消息,有关瘟疫的传闻更加受人关注。
虽然很多京城本地人没有经历过瘟疫,但大魏自建朝以来,近两百年来在各地发生过几次比较大的瘟疫,平均每次都死了几万人之多,因此很多人是谈瘟色变。
就在这时,今上忽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让人很是惊讶。
首先是发布了宵禁令,即禁止夜间活动。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
宵禁令古已有之,但大多只会在战乱和灾难横行的特殊时期才会实行。
几年前胡人趁着北方大旱的时机大举入侵,今上为免有奸细作乱,于是就在那时发布了宵禁令。后来胡人被赶走后,宵禁令很快就解除了。
如今重发宵禁令,这不得不让人有各种想法。
其次是增加了城门的守卫,任何人进出京城都要经过仔细的盘查。
身上没有黄籍、白籍、路引这三种身份证明的人,一律不许进城。
更蹊跷的是,凡是从外地来的人,即使身上带着路引,也要关在驿站里单独关上两天后才能让其进城。
第三是严控物价,严禁商人囤货居奇,否则一律处斩。
第四是除非持有官府证明文书,否则禁止本地人员随意出城。
这一系列措施,宛如进入了战备时期,使民间开始人心浮动,觉得可能有什么大事发生了。
池非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北方疫情更加严重了,否则官府不会这么紧张。
他立刻叫阿芷吩咐城外的庄头派人把放在农庄里的那十几辆马车驾过来,并且每辆马车上都尽可能多地装上粮食以及易于存放的疏果和腊肉。
他怕情况再严重下去,官府可能会封城不让其他马车进入,所以还是提前做好在家里存粮的准备比较好。
不仅他是这样想,其他家族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囤粮,这几天进入京城的运粮车明显多了许多。
十几辆装满粮食和疏果腊肉的马车过来后,池非把这些从庄子里运来的粮食统一存放在家里的地窖里。
他算了一下,这批粮食应该足够家里的下人以及报社的所有人吃一年以上。
有这个存粮量应该足够了,他不打算再向庄子那边要。因为农庄那边还有许多佃农和管事要吃饭,如果再要下去可能会引起恐慌。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做好存粮的准备后,池非心定了许多。
一天下午,当池非像往常一样在报社办公的时候,忽然镇国公府派人来报社接他,说镇国公有急事找他。
池非虽然不知是什么事,但既然岳父催得这么急,一定不会是小事,他立刻坐上马车赶去国公府。
等他来到国公府并走进书房后,他很快就看到书房里除了岳父宁志远外,还站着一个穿着军服,身材壮实、满脸风霜的汉子。
那个人一见到他,突然跑过来无比激动地行礼道:“先生,好久没见,在下终于又见到您了。”
池非定晴一看,这才认出对方竟然是两年前来找过他的那位西北大营校医卢靖。
看到是他,池非顿时觉得情况不妙,他赶紧往岳父宁志远那边望去。
果然,岳父宁志远正咬牙切齿地瞪着他说:“好啊,原来你就是那个所谓的高人。你这臭小子竟然敢骗我,胆子不小嘛。”
这一刻,池非终于知道掉马甲是什么滋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