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吴大总督帮他们出头挽回损失啥啥的。
吴可才没这么二棱子,作为两江总督负有保境安民之责是没错,但这样的商业行为他却是不愿轻易插手,免得给下面的官员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当然鉴于淮北官民们对近代化工厂的积极热烈,吴可也没打击他们热情的意思,至于吃独食的想法也不可能存在,所以见很多富商大贾吃了闷亏反应到他这儿之后,他提出了由两江总督衙门出面与洋人交涉的建议。
总之眼下的淮北商业活动别提有多活跃了,能够提供的财税更是丰厚,只乐得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见眉不见眼。
安徽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又有以乡勇队为骨干的安徽清军在手,翁同书的底气别提有多丰满了。
有了这么大的底气,作为封疆自然还想做出一番事业来。
淮北之地被乡勇队和地方势力控制得太过严密,根本就没翁同书太多插手余地,就算他是安徽第一人堂堂的巡抚大人也不成。
开玩笑,时至如今乡勇队的势力可谓盘根错节,虽然大多都属于军方但在地方上也不容觑,尤其是当初吴可在安徽提督位时实行的半军半民政策,让乡勇队的触角更是蔓延至地方上的方方面面。
别的不,乡勇队主力驻扎安徽多年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退役的官兵可不在少数,加上那些扎根此地的伤残官兵,不是成为乡绅地主就是村镇联防体系当中的中坚力量,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一道从地方到官场的严密网络。
翁同时湖担任安徽巡抚既幸福又郁闷,幸福的是手里有钱有兵,比起邻省的苦逼巡抚们来强得太多,话声音都响亮不少。
郁闷的是这些都不是他一手所创,而已也不能过多插手其中,这让堂堂的安徽第一人心中如何高兴得起来?
既然淮北之地已无插手余地,翁同书自然将目光放到战乱不休的淮南地区。
此时的淮南经过多年战乱,早已不复当初的膏腴之地摸样。
太平军依旧是淮南地区的第一势力,期间还夹杂地方团练武装和湘军实力,可以得上混乱到了极。
翁同书也不是傻子,在隐晦的询问了安徽清军几位大佬的意见,并没有获得多少支持后也不敢乱来,只能以巡抚之令先派出股部队试探着进行几次战斗。
结果自然被警惕万分的太平军驻防部队打了回来,一来二去的吃了好几个闷亏。幸好安徽清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步骑配合默契没给太平军多少机会,虽然次次都没讨到好去但也没吃大亏,这间接给了翁大巡抚继续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吴可对于翁同书的动作自然心知肚明,淮北怎么都算是他的根本之地,什么情况能瞒得了他?
对于翁大巡抚的动作他并没有多少不满,人家有进取心是好事他犯不着做恶人。再了翁同书也没在淮北胡乱动作算是给了吴可面子,他自然不会傻到主动招人不喜。
不过翁大巡抚有进取心是好事,但也不能做得太过。
所以,在安徽清军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打回来之后,吴可也没责难什么只是给安徽巡抚衙门发去一封公,文,要求翁大巡抚适合而止不要把动静闹得太大,以免影响了两江的总体布局。
翁同书倒也没有与吴可对着干的想法,接到公,文后着实消停了一阵子,并向两江总督衙门上了封解释公,文,将自家心中想法一一道出,希望能够取得吴大总督和支持和谅解。
对于局势混乱的淮南地区,要吴可没什么想法那不可能。无论是长江中下游重镇安庆,还是后世的钢铁之都马鞍山,都是他心中的必得之地。
但问题是以眼下两江局势,除非他有一举拿下金陵的实力,不然淮南之地还是保持原样的好,最多就是给太平军制造些麻烦而已。
没办法,此时的金陵已经处于清军三面包围之中,前有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常州和江南大营,后又淮北和苏北清军围逼,只有淮南这一条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淮南也落入清军之手,那金陵就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不金陵城里城外几十万太平军会做何反应,就是征战在外的太平军部队拼命回援那就是个巨大,麻烦。到时五十万以上的太平军部队齐齐发动,两江三省同时陷入战火之中,想想那个可怕局面吴可都感觉不敢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