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起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大约公元900年左右,唐政权没落,中原大地,一片杀声,大家忙着逐鹿问鼎,而草原上,回鹘汗国灭亡,给契丹人倒出了地方,草原地广人稀,部落间本来关系就是独立的,一个政权没落之后,他的部落就象炸开的弹片一样,一轰而散,落得到处都是,好象无处不在,却再也拼不回原来的那个炸弹了。回鹘汗国灭亡,他的政权就不见了,他的人民也不见了。

    中原人永远自称汉人,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历,没有人记录他们的行踪,一个临时政权消失后,他的人民好象也消失了。没有人自称是匈奴人,没有人自称是突厥人,没有人自称是回鹘人,没有人自称是鲜卑人。但是他们没有消失,他们散落在草原上,叫什么名字不重要,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他们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包袱,想的少做的多,刀很利马很快,不屈不挠地盯着适宜人类居住的中原地区这块大蛋糕,数次得手数次失去,有的成功移民成汉人,有的,回到草原,从头再来。

    契丹的语意可能是镔铁,或者刀剑。

    契丹的来源,薛居正说:古匈奴种。欧阳修说:东胡种。脱脱:鲜卑氏。以上三位都是史学家,都言之凿凿,咱们得罪不起,所以,既然有人说是白马,有人说是黑马,不妨且称之为马。契丹,北方少数民族之后。

    据史学家们推测,契丹人的来历可能是这样的。

    他们最早可能是匈奴人也可能不是,一种说法是他们住在匈奴以东,所以被汉人称为东胡。东胡后为匈奴所灭,但是东胡人不是留在原地等待匈奴人的统治,而是举族后退,逃之夭夭,有可能是退到乌桓山(辽时的黑山,现时的罕山,不知那个王八蛋没事总改地名玩)与鲜卑山(现大兴安岭中,北段),注意,在这里,东胡已分成乌桓人,鲜卑人。

    这二种人的结局是不一样的,乌桓人,被汉武打败匈奴后,将乌桓南迁,以防匈奴人再回来。结果当然是匈奴人没回来,乌桓人反了,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然后在三国时被曹操所破,破了之后将之内迁,于是乌桓人顺利移民,获得大国绿卡。由是观之,胡人不搔扰汉人,简直没天理,打仗时死了的没办法,活着的人,要么成为占领者,要么成功移民,为了子孙后代能生活在富饶美丽之大国,移民行动前赴后继。

    然后随着乌桓人的南迁与内迁,鲜卑人做为其同文同种之同胞,紧随其后,乌桓每次倒出地方来,都由鲜卑人占领,这个紧随乌桓人南进的鲜卑人叫做东鲜,留在鲜卑山附近的,则成为后来的女真,以及满人,同我们的故事没啥关系,按下不提。东鲜在北魏时被承认为契丹国,后被北齐高洋所破。

    请注意这里的所破,所谓打败,是指称臣服输,交纳战争赔款,所谓被灭,是指被吞并,如中原各国之互相吞并,如乌桓之内迁,如汉武对某些小国进行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而破,是指即没服软也没消失,而是中心人物被杀,主力部队损失严重,然后,众人作鸟兽散了。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所以,后来,在隋朝初年,出现了现在的我们这个故事里的契丹。

    话说隋朝的文帝,大约不太爱读历史,他完全忘掉想当初汉武时期的故事,再一次把东鲜劫后余生的人召回故地,这一次的目地,是对付突厥。

    结果效果良好,良好的原因,不是隋太强大,了不是契丹(这时的东鲜已经叫契丹了,至于他为啥总乱改名,介个,史书是汉人写的,汉人懒得问胡人,你倒底叫啥名,给他起啥名算啥名,结果把后代子孙搞得这个迷胡啊,难得糊涂嘛)太善良,是因为突厥太厉害,契丹完全没有发挥空间。

    (中国南北两方,因其地理状况不同,固经济发展有别,但是,有一点到是很相象,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南方逐鹿中原,北方各部落各民族互相残杀,每当杀出一个结果时,至少是决出老大时,两大巨人站稳脚了,左看右看,一个觉得对方的地盘好,一个觉得卧榻之侧有个巨人不安全,这才开始互殴。

    南方每一次统一之后,都会发现自己在北面居然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顺序是匈奴,突厥,契丹,女真(金),蒙古,满清。结果是破之,破之,两立,被吞掉大半,被占领,再被占领。

    原因是啥,为啥以宋时上千万两白银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能打败契丹,就好象美国硬是被伊拉克给灭了,这是怎么回事?

    为啥修身治国平天下硬是被人给平了?难道契丹人修身修得比礼仪之邦好?

    国与国之间,没有友情与道义可言,所以,不必责备:你为什么打我?应该自问,我为什么被打败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