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的:看见喜欢的就拿,看见有趣的就玩,做的事情完全没有规则性可言。然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宝宝思维异常活跃的时期。要想宝宝拥有超强的创造力,成为未来精英,就必须抓紧时间引导孩子思维模式的形成。
案 例
月月今年三岁,也不知道她哪里来的那么多好奇心,成天有问不完的问题!幸好她的爸爸是个很喜欢孩子、很有耐心的人。每次月月提问,他都会耐心地进行解答。
爸爸渐渐发现这样的回答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月月自己从来不思考,只要一有问题就会找爸爸。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可是没有半点好处的!爸爸决定改变方法,不再作简单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月月自己。甚至月月没问题他也会给月月提出问题。
一次,月月抱着图画书找爸爸讲故事。画中一只凶恶的大灰狼正在追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小兔子被一条河拦住了去路。爸爸没有照本宣科,将书中的文字读给月月听,而是问月月:“大灰狼要吃小兔,可是小河挡住了小兔子的去路。小兔子该怎么办呢?”
月月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小兔划船逃跑了?小兔找龟爷爷背她过河?小兔喊救命,大象伯伯跑来救了她?……
爸爸采用这种提问方式,显然就比直接告诉孩子故事情节要好许多。这种提问让月月自己展开大胆的想象,进行合理化的推理,构思自己认为最好的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月月创造性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培养。
就构成思维加工材料的要素来说,有语言、属性表象、关系表象、手势语等。因此,从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要重视孩子的表达,尽可能丰富孩子的生长环境。除了平时多问孩子一些“奇怪”的问题外,还要多领他们到公园、野外去玩耍、使孩子获得多方面的感觉刺激,在把握诸多属性表象和关系表象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插上美丽而坚实的翅膀。具体操作上,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 给孩子留下思考的问题
如看到小熊拔牙的故事,可以问孩子“这小熊的牙齿坏掉了,但是小熊怕痛不拔牙怎么办?”孩子虽然自己也怕痛,但是这时就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思考分析解决的办法。“让它以后别吃糖了”、“给小熊注射麻药”、“等它睡着了”……这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锻炼了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
2 选择能引发创造性思维的问题问孩子
如孩子观察到家里的鱼行为反常,向家长反映,家长就可以借机问“鱼缸里的小鱼生病了,你想怎么做?”这种提问也可以换成给孩子出谜语。谜语要通过谜面的各种现象对比各种生活中事物的现象来思考推理,最后得出谜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
3 少对孩子说“不”
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少对孩子说“不”。“不”字当头,容易形成消极的环境气氛,使孩子感到紧张和压抑。当孩子对一些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描述不出时,家长都要表示赞赏和鼓励。
4 跟孩子合作找答案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此时家长就要多陪孩子动手找到答案。如:一个苹果,孩子吃之前都是家人切好了的。在孩子的记忆里苹果切开后里面有像耳朵一样的果核,你问他多少次,他就会用“耳朵”的答案来回答你,而且理直气壮。但是孩子不明白,那是竖切的苹果,如果横切,苹果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先问宝宝这个问题,激发他的思考和好奇。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宝宝把苹果横切开(千万注意刀子不要太锋利,不要弄伤宝宝),让宝宝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宝宝再切几只苹果,为你的问题找到答案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5 让孩子通过玩玩、看看、讲讲、想想、画画等方式回答你的问题
家长给孩子一根绳子,让他说说是什么,他也许会告诉你很多:虫子、小溪、山路……把绳子的两头系起来就成了一个圈,他也许会玩“呼啦圈”、连环套、连环转、宇宙飞碟等。问他看着这个圈能画出来什么,也许你会看见一只皮球,一堆鸡蛋,一轮明月,甚至是一只猫头!这是孩子的思维极度活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