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昌毅,男,46岁,汉族,祖籍山东莱州,祖上于嘉庆年间迁居岫岩。甲午年秋九月,岫岩地方举办团练,为徐家堡十三村练总,十一月,日军第五师团进占岫岩,岫岩团练溃散,随昌毅独领徐家堡十三村团练为骨干,吸纳练众两千余人在山中游击日军。乙未年初接受武毅先锋军岫岩团练三营名号,在分水岭阻击日军西宽旅团,为武毅先锋军主力发起黄huā甸——大房身战役创造战机。春三月,所部改、混编为武毅先锋军德州镇标及教导总队、老八营各部,参与海城收复战和其后的防御战。夏五月,入武毅先锋军暨武毅军教导总队集训,结业后任第一军第三团团长。冬十月,辽东各军大整编,出任第12旅旅长。丙申年四月,率部北进之珲春戍守边防,在清俄边境军事冲突中,第12旅在三日内沿滨海崎岖之山地急行军两百五十里,抢占战略要点王八泡子,协助友军攻克双城子,威胁海参崴......”
《时务日报》、《民声报》、《时势快报》、《申报》以及洋资举办的《北华捷报》同时刊登出这么一份履历来。没有一句多余的评论,更没有表功的言语,就是一份简单的履历。
结合起前一天新军师、旅将领和北洋舰队将领们的联名通电,随昌毅的“被撤职”就成为“舆论哗然,国人纷纷为其鸣不平,呼吁效仿西洋列强行立宪之政,限制皇权乱命”风潮的引爆点。
大清国国防军现今只有五个军的架子,加上禁卫军,正儿八经的旅长只有二十六人,在最近的军事冲突中。建立功勋的只有三人,为李樾、延山、随昌毅。就这么一个大清国难得的军事将领,竟然因为侨民盼归心切而不谅朝廷之约束军事而殴打钦差一事,被皇帝亲自下诏电令撤职、永不叙用!
别说随昌毅想不通,国防军的官兵们想不通,但凡看过报纸的大清国人也想不通。舆论引发的请愿民潮最初从远在辽东的岫岩开始,接着是天津的各大西式学堂学生们游行请愿,围了金刚桥直隶督署衙门。又是武备学堂的学兵总队迅速出动维持秩序。京师的京师大学堂也炸了窝。游行请愿没能组织成功,却有百余师生寒冷的半夜里就聚集在**外,与宵禁的巡防营冲突,东安营地的禁卫军混成团及时出动隔离,避免了流血事件。
第二天一大早。上朝的大臣们看到的是从百余师生壮大到几千人的军民请愿队伍。寒风瑟瑟中“满汉平等、赏罚公平”“效法西洋变法图强”“新军流血保卫国家,国家以何报答新军?”......一面面横幅、旗幡随风飘摇,触目惊心。 与之对应的是请愿人群保持的绝对寂静。寂静,让人分不出他们是为“维护大清国脸面和朝会规制而禁声”还是在“沉默中酝酿着一场猛烈的大爆发”。
朝会在压抑的气氛中刚刚开始,正阳门火车站涌出一股股从天津赶来的人潮,涌动着向**集中,一样是旗幡林立,群情激愤,却带来不一样的口号声。
“士气可鼓不可泄。随旅长不能撤职!”
“新军功勋卓著,当赏不当罚。请皇帝三思!”
“让荣禄去当12旅旅长!”
“皇帝是三万万六千万人的皇帝,天下不是满人一族之天下!”
口号声传到养心殿上,正在滔滔不绝奏呈“新政之弊”的同治帝师、礼部右侍郎徐桐更觉揪住了新政的把柄,高声叫道:“我朝废八股科举而行特科,不师尊王攘夷而效法于夷,以至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故有在外喧嚣狂悖之徒糜集。我朝弃天朝之德政而奉行军事,以致新军势大而朝廷不能制,今日有12旅纵容军民殴打钦差,更有第四军进驻喀什噶尔与俄军对峙于山口,眼见着更大的战端即因武人好武失德而起,大清朝廷疲于应对,更见新军坐大。我朝分军权于陆军部、总参谋部,酿成陆军部尚书兼钦差大臣而不能制军,复酿成新军诸将连同一气,以通电对抗浩浩皇命之果。皇上,臣以为,大清立国数百年从未有此朝纲崩散之兆,当速速废除新政改行旧制,匡国家正道,方能抚民、镇军而行皇家之威权,定国安邦呐!”
徐桐声嘶力竭的刚刚说完,立即有麟书等一大批人纷纷伏地附议。
内阁首辅大臣李鸿章眯缝着眼睛瞅了辅政亲王奕?一眼,见奕訢没有反应,乃缓缓出声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徐桐之词全为妄议。所谓更尊王攘夷为师法于夷,以至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妄议一。自道光朝以来,时势遽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发乱、捻乱纷扰,朝廷连年用兵而乱局愈乱,唯有新政以移民实边开始来,气象一新,关外开省而关内归治,流民逃荒、争地之事几近绝迹,此为新政之实效也,妄议者身居庙堂而岂能不知?妄议二!”
李鸿章加重了语气,又故意停顿了一下,斜眼看了看还趴在地上的一大群人,心中冷笑不已,声线也渐走高亢:“战端乃武人失德而起,此论居心险恶之极,当诛!新军激战俄军与边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