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5 又作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重型坦克有兴趣了,之前他就是多炮塔的t-28拥护者,为了这个坦克一度跟李晓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让他下台的原因之一。◎小說,

    当然,现在是1938年,跟之前迷信多炮塔坦克相比,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从那个坑里爬了出来,现在,他提交给军 委的建议是一款拥有强大装甲防御力,能抵挡现有和未来三年内反坦克武器攻击,并且拥有强大攻击火力,能够有效摧毁堡垒和工事的坦克。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这种坦克战斗全重至少要在35吨左右,炮塔和车首正面装甲不低于50毫米,侧面不低于30毫米,装备一门76毫米榴弹炮,如果有可能的话85毫米更好。

    反正看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这个坦克有点像轻量化的kv-1,火力差不多,防御稍差。如果按照他的意图发展新式重型坦克,那恐怕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至少李晓峰是不会同意上马如此废柴的重型坦克的,在他看来,这个垃圾还不如北方工业的54号工程,还不如直接给54号工程换一门l11或者zis-3 76.2毫米炮凑合。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干脆换后来is-2和is-3的d-25 122榴。反正后世的天朝魔改59的时候,丧心病狂地塞进去了一门125毫米坦克炮,换d-25没有任何问题。

    在李晓峰看来装备122榴的54号工程可以将未来所有的kv系列和is系列全部pk下去,根本就不需要在重型坦克上浪费精力。而图哈切夫斯基此时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

    另外。多说一句。54号工程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差不多完全成熟了,可能在装甲质量和火力上不如原本t-54/t-55,但是在其他性能上完美的完成了山寨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技术攻关,让苏联最蛋疼的传动系统问题终于被北方工业攻克了。说起苏联的坦克,可能很多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海,仿佛毛子就靠人海战术取胜,而其技术装备水平很烂。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苏联坦克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数量还是总体技术水平都是领先于西方同行的,除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动力系统。

    万年不变的b2系柴油机包打天下就不用说了。进入20世纪70年代,说实话b2这条路子就已经走不通了。得亏毛子的设计师牛逼,以高水平的总体设计压低了坦克的重量,让b2才支持得住。

    而跟爷爷辈的b2相比,苏联最糟糕的就是传动系统了,也就是所谓的变速箱。这个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苏联最差的方面,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一直都落后于西方。一直在单功率流传动上打转转。跳不出那个坑。

    比如说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个相当简陋的机械式固定轴转动。寿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辆t-34得准备至少两套传动才够用,更那啥的是这套传动长度还很大,迫使t-34只能纵置发动机,导致底盘变长,影响了机动性能。

    实际上不光是t-34,二战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为动力的坦克或者突击炮,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个传动实在是让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过工艺提高解决机械式固定轴传动的体积和可靠性问题,否则t-54将又是一个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这个时空有某仙人,通过北方工业的大投入,终于提前了6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38年2月份开始,54号坦克终于可以定型了。

    当然,54号工程定型的时候跟历史上的t-54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装甲钢质量问题,这个稍差。另外就是火力问题,比如说d-10坦克炮,这门由海军舰炮发展而来的高膛压大威力坦克炮还没有诞生,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0,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发展路线。

    先搞一款发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发展膛压更高的发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难道只有你苏联能用破甲弹,这么好的办法英美德怎么不用?而且后来冷战中著名的l7 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弹。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线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弹,而是发挥不出破甲弹最大的威力。因为有膛线的关系,弹丸高速旋转,而破甲弹是靠射流“烧穿”装甲,射流自然具有流体的特性,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会让射流分散。极大的影响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国人发明了滑动弹带技术,用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动破甲威力也只有静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样子。

    可以说线膛炮天生不适合发射破甲弹,而滑膛炮不一样,弹丸发射后只有轻微的旋转,基本靠尾翼维持稳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当然,有一说一,滑膛炮的精度确实比线膛炮差。不过考虑到二战中坦克观瞄设备的落后,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战都在一千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精度还能接受。

    实际上当时唯一制约滑膛炮使用的其实是个观念问题。老顽固固执地认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是对破甲弹没有太大的信心。

    为了这个原因,李晓峰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卖了不少人情才让军 委同意小规模采购一批装备后来命名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红军当中,t-54被划分为重型坦克,其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为了配合t-54的新任务,北方工业特别研发了碎甲弹,不过一般不用其攻击装甲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攻击工事的专用弹药。在当时t-54主要使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尤其是碎甲弹,作为一种既能攻击装甲目标也能攻击土木工事的弹药,十分受到红军战士的欢迎。

    从1938年2月份开始,t-54开始进入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