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找来杨业。
上次会谈,宋九发现杨业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比较固执。但杨业不是傻子,宋九表现出来的善意他还是能看出来的,这让他十分不解,自己哪里让这个大宋宰相看中了。
宋九说道:“杨将军,你认为此次北伐能不能取胜?”
“能。”
“为何?”
“白马山一役,朝廷官兵以少胜多,而此时兵力量胜过对方数倍,定当取胜。”
也不能称为数倍,此时幽州聚集了近十万可供调动的军队,宋军号称三十万兵马,真正的禁军只有十来万,其余一半全是民兵,当然,以郭进那次战例来比较,一定会获胜。
可是宋九苦笑。
“杨将军,你不用避讳,今天我们所说的只有天知地知,法不传二耳,你往悲观上面想。”
杨业苦思,最后说道:“有三个可能,一个可能会大胜,我军趁契丹不备,拿下幽州,挟持城池之险,契丹人就会望洋兴叹。”
宋九点了点头。
本来契丹人对攻城不是特别善长,再加上自己带动,出现了一些犀利的武器,这些武器放在野战上未必能起多大作用,就是攻城作用也不大,然而放在守城上却皆是利器。
“失去了幽州,契丹缺少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有可能契丹内部各族借机叛乱,四分五裂,我朝将恢复汉唐荣光。”
宋九又点了点头,正是这一点,让赵匡义来了次豪赌。
“杨将军,你认为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可能性极小,契丹不会坐视我朝拿下幽州的。因此还有第二种可能,我朝就是拿下了幽州,契丹人也会派大军来争夺。他们想重新收回幽州城不大可能,然而本来三军就缺少粮食。将粮草从后方运往前线,皆是契丹境内,那就会无休止的拉据下去,胜负是未知之数。”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有,末将感觉陛下这次出兵有些盲目,加上军队确如宋公所说,有些疲惫。大军未拿下幽州,遭到辽国援军与城内守兵夹击,以大败告终。”
“如果是这种情况,如何挽回损失?”
杨业深思了好一会道:“无可挽回。”
“郭进大败契丹三军,仍因耶律斜轸及时赶到,未能扩大战果。为何不能挽回?”
“宋公,那是一场中型战役,而这次大会战,几十万兵马,一旦溃败,那将是真正的兵败如山倒。就是山倒下来,也没有那严重。凭借我们手中的一点护送兵力以及民夫。如何挽回?”
杨业抬头看了一眼宋九,心想,你不是给老夫出难题吗,然后又说道:“这种可能大约很小。”
“你乐观了……”
“末将不明白。”
“幽州守将韩德让!”
……
此次宋军行动很快,三天后到达定州,每天行军达到六十多里。
在定州赵匡义写了一首诗,《悲陷蕃民诗》。朕来解救你们了。
五天后,赵匡义到达金台屯。这已经是宋辽边境处,第二天东易州(岐沟关)刺史刘禹以关降。
傅潜与孔守正为先锋抵达涿州,败辽军,生擒五百人,赵匡义大军次之,看到这些密密麻麻,一眼都望不到边际的宋军。涿州判官刘原德不敢反抗,也跟着投降。
赵匡义让张怀训领其兵,随着出发,从岐沟关到幽州仅花了三天。就抵达了幽州城南,驻扎宝光寺。
前线将领累不累宋九不得而知,但大军行军如此之快,将宋九累坏了。
契丹人这才醒悟过来,此时城中仅驻有汉兵一万八千余骑,想守住幽州城很难的。于是派大将耶律守古增援守城,这名将领作战英勇,而且很古怪,同样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诗人,在契丹这种文武全才的人十分罕见。
然而他很不幸,军队还没有到达幽州,宋军早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他无法进城完成守城任务。
偏偏这时他听到一个噩耗。
赵匡义在城南,但辽军在城北还有两支庞大的军队,一支由耶律希达与萧讨古统领的八万兵马,一支是在幽州城北九十里外的得胜口两万兵马,由耶律斜轸统领。
于是赵匡义让傅潜与孔守正对付耶律希达这支兵马。
傅潜是赵匡义王府旧人,能力平庸,胆小怕事,但赵匡义还给他配置了一名勇士,孔守正,此人在第一次石岭关战役中表现十分抢眼。
两军于沙河相遇,耶律希达与萧讨古虽勇猛,然而能力同样平庸,与傅潜相比,半斤八两。两军会战,可是宋军兵马太多了,一批批地从后方涌来,两人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退。
其实这是一次大好机会,如果宋军能将这八万兵马吃下来,战争走向又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孔守正虽勇猛,却不是主将,在傅潜指挥下,仅斩敌千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