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的作战需求就行了,在这片海域,德国海军比英国海军更专业。
从当年武肃王的时代开始,为了从太湖方向保卫苏州、湖州等地,确保太湖水师的可持续发展,钱还组建过一支水军名叫“撩浅军”。
顾名思义,这支部队在和平年代的任务就是疏浚太湖靠近湖州、苏州两州的湖区,清挖湖底淤泥、兴修灌溉水利。在战争年代,就可以立刻转入纯军事用途,在太湖地区快速机动、快速部署,随时投入战斗。
据说“撩浅军”最为昌盛的时候,虽然要常年占用上万劳动力,但是却可以使苏州、湖州、秀州(现在的嘉兴)等地总计300万亩水稻耕地可以得到更完备的灌溉。由于“撩浅军”的水利建设工作带来的这几州粮食净增产量,就相当于额外多了80多万亩水稻耕地
这个buff产量,比把“撩浅军”占用的劳动力直接拉去种地要高效得多,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后来宋朝时候所谓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名言,其最源初的建设者,就是吴越国的“撩浅军”。
所以,吴越人在太湖地区是千方百计发展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水师的,南唐大军试图从无锡县迂回苏州南部纵深地区,立刻被吴越水师来去如风地登陆截击、骚扰后路打乱了阵脚,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乖乖地沿着江阴黄山的南麓缓缓进兵(注:和安徽的黄山完全不是一回事……是后世江阴要塞所在的一处小山)。
如此一来,吴越一方也算是把此前在苏州拢城死守的方略的危害性降低到了最小,可以安心地长期固守城池原本吴越军退守州城的话,南唐军还可以沿着太湖沿岸往南渗透、祸害苏州外围的各处县城和湖州部分地区,现在无锡方向因为吴越太湖水师的优势,南唐军不得不收敛进兵路线,也就只能把祸害吴越后方的打算扑灭了。
……
苏州城里的吴越国守军由挂着宰相头衔、实授宁*节度使的吴越重臣元德昭全权统筹(该节镇下辖苏州、湖州、秀州等地),南唐军围城的时候,苏州城内总计收拢了18000余人的吴越军队,这也是浙北苏南地区的吴越军绝对主力部队所在了,其余湖州、秀州等维系两军战线的州城都只有数千兵丁、太湖中则有吴越七八千人的水师。
城外包围苏州城西南两面的南唐陆军由南唐国皇太弟李景遂作为统兵主帅、都虞侯柴克宏实际负责协调各部兵马,冯延巳为监军;至于水师方面,南唐军任命的主帅为原本任职楚州水师团练使的何敬洙。
其实论资历和官位,何敬洙在如今的南唐军水师当中不算啥,但是毕竟他是三年前跟着文徽下建州的时候,难得的在福建立了大功的武将。而且这人运气也不错,当初文徽拿下建州之后,何敬洙就因功被提拔为楚州团练使,调到淮南统兵了。所以他算是赶上了南唐军在福建打胜仗的好时机、又避过了南唐军在福州吃败仗的那两年,是个福将。
如今朝廷被吴越人在福建羞辱了,总要找一个论历史战绩抬出来比较提气的武将率领水师,所以李在五鬼文臣的谏言下就破格把何敬洙提拔起来了。
当然,以南唐的惯例,主帅如果是破格提拔骤当大任的,少不得加个监军监督,冯延巳去陆路人马那儿当了监军,水师的监军就落在了魏岑的身上。
3月11日,南唐军陆路对苏州城的包围就算完成了,仅仅两天之后,南唐水师也从长江江面上围住了苏州城东、北两面现代人对于这种作战势态可能无法理解,主要是因为后世的苏州主城区根本不靠长江,但是如果往回推一千年、看一份一千年前的地图的话,读者就不会这么想了。
因为一千年前,上海地区基本上还是一片大海。也许只有松江这个后世上海的市辖区,如今好歹算是稳固的陆地,连嘉定、闵行(明朝叫华亭县)等地区,目前都还只有松软的沿海滩涂而上海主城区的那些土地,都是此后一千年里,靠着长江水流带来的泥沙淤积出来的。
就苏州来说,在五代时候,常熟已经是濒临长江的所在了,所以苏州的州城离长江并不远,从水路封锁,完全可以从西北方向阻住苏州与其他进入长江的舟船的沟通。
团团围定苏州城之后,南唐军就组织了几次象征性地攻城活动当然,鉴于苏州城是吴越和南唐对抗了四十年的前沿重城,南唐军也没指望可以通过一开始的猛攻就拿下这座被吴越人加固了四十多年的坚城。所以这些试探性进攻的目的主要是诸如出动蛤蟆车填平城西的护城河,或者是用投石车远远对着城头不痛不痒砸一些石头、摧毁一些楼橹吊桥等等。
南唐军对着城头丢大石头的时候,吴越军当然不会呆在城楼上等死,所以南唐军无非就是费点工时人力砸坏一点木头房子罢了,等到南唐军退下去,吴越人很快就可以抢修。吴越宁*节度使元德昭也是文武双全的宿将,在历史上虽然谈不上什么用兵奇诡的名将,但是好歹老成持重、经验丰富,基本不会犯低级错误给南唐人机会。
见试探性进攻果然不能奏效,南唐军主帅、皇太弟李景遂不得不下令全军转入围困,试图依靠长期拢城断绝外援来拿下苏州城如今正是春荒时节,一个冬季的消耗刚刚结束,来年的夏粮秋粮还指望不上,正是民间粮草青黄不接的时候,理论上,通过长期围城,倒也有可能把城内人马耗到粮尽,不得不出城决战或者投降。
当然,以苏州城的富庶、苏州周边地区作为当时华夏范围内有数的产粮区,要把苏州城封锁到断粮,这个时间周期的长度,谁心里也没谱。
百度快速搜索:本名+